2019年5月31日亲子日记第322篇

2019-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刘昊妈妈

我曾无数次想过,为什么你要那么善解人意?为什么你总想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接触心理学才知道,这源于太缺乏情绪界限。

为什么会缺乏情绪界限?

除了天生对他人的情绪敏感,很多时候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孩子的两大需求是从父母那里获得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当发现父母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孩子想确认自己是被爱的,自己是父母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就会想办法证明自己有被爱的价值。

比如德善,扮演一个不喜欢吃煎荷包蛋和鸡腿的乖孩子,希望善解人意的体贴,可以换来爸妈一点点的爱。

这多数发生在让孩子觉得不安全的成长环境里,比如缺爱家庭、单亲家庭、经常有语言暴力、肢体暴力的家庭等环境里。

比如,孩子一哭闹,父母就会用各种办法让你不许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哭就是不乖,软弱无能。如果孩子还是继续哭,父母就更愤怒了。

总之,不允许孩子有真实的情绪。

还有很多养育者,总是把自己的情绪责任,归结到孩子身上。

比如,养育者经常说:

“要不是生了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

“你怎么这么笨,我被你气死了。”

“你成绩这么差,我说出去都觉得丢人。”

……

这些带有责怪、攻击性的话语,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别人的愤怒、悲伤、难过等情绪,都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有责任去解决它。

由于得不到养育者充分的爱和关注,孩子只能小心翼翼去觉察养育者的情绪,被迫学会善解人意,害怕自己不这样做,就陷入受伤、不被爱的恐惧。

而善解人意的付出,能消除自己心中的不安,看到别人开心,才能保证自己是安全的。

于是变成一个体贴的小大人,帮养育者分担辛苦,照顾养育者的情绪。

慢慢地,我们就无法分清哪些是别人的情绪,哪些是自己的情绪,哪些是别人的事,哪些是自己的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