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国学经典《诗经》及诗词歌赋每天写500字每周500字

《诗经》之22·国风·召南·《江有汜》篇....一首弃妇诗

2016-12-29  本文已影响35人  四夕清禾

前一首《小星》是从夫人的品德写到媵妾的品德,重点在于告诉后人,夫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德修养;这一首《江有汜》是从媵的品德写到夫人的品德,重点在于告诉后人“媵”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德修养。

“媵”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一个目的,那就是:自己不违背礼义,更不希望“嫡”违背礼义,而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安分守己。

《小星》中写的是国君的“夫人”和“侄娣媵妾”之间的关系,《江有汜》写的是“嫡”与“媵”之间的关系。

图源于网络

“嫡”是“正室”的通称,可以包括“夫人”,但是,“夫人”却不能包括“王后”、“妻”。天子之妻叫“后”,诸侯之妻叫“夫人”,士大夫之妻叫“妻”。

全诗的宗旨,在告诉我们:修身为要,不怨天尤人,须反身而诚,当素位而行。还要知过能改,不要文过饰非。

这是一首弃妇诗,诗中有着丰富的、多重的情感在其中纠结着。

1.关于诗意及介绍

是一首弃妇哀怨自慰的诗。

诗序:“江有汜,美媵(硬)也。勤而无怨,嫡(敌)能悔过也。文王之时,江沱之间,有嫡不以其媵备数,媵遇劳而无怨,嫡亦自悔也。”

“江有汜”的“江”专指长江,“汜”是指“汜水”。此诗为什么以此为题呢?因为这里是用长江和汜水的关系来说明“嫡”和“媵”的关系。

长江和汜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汜水”是从长江之水中分流出来的,在分流了一段距离之后,又与回归到了长江之中;长江的水大而且长远,汜水的水小而且短,汇入长江之后才能长久。

长江之水的主流象征着“嫡”,“嫡”和“媵”本来应该像江水一样在一起流淌的,虽然一时之间却因为某种原因而分流了,但是,最终必然还要合在一起。

图网络

2.原文,朗读及注音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诗经_国风160篇022召南 江有汜

3.【诗词注释】及参考译文

【注释】

⑴汜(sì四):由主流分出而复汇合的河水。

⑵归:嫁。

⑶不我以:不用我。

⑷渚(zhǔ主):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水中小洲曰渚,洲旁小水亦称渚。”

⑸不我与:不与我。

⑹处:忧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处’,假借为‘癙’,实为‘鼠’”《诗经·小雅·雨无正》“鼠思泣血”,鼠思,忧思也。

⑺沱(tuó驼):江水的支流。

⑻过:至也。一说度。

⑼啸:一说蹙口出声,以抒愤懑之气,一说号哭。啸歌:闻一多《诗经通义》“啸歌者,即号哭。谓哭而有言,其言又有节调也。”

(10)啸也歌:边哭边唱

【译文】

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和我相随。没有我相伴相陪你,终有一天你会懊悔。

江水静流啊积沙岛,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和我相交。在没有我的日子里,祝你平安岁月静好。

江水改道啊又成河,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来看望我。虽然我们不再相逢,愿你好日子歌里过。

4.赏析

从诗中写到的“江”、“沱”看来,产地是在召(在岐山,周初召公的采邑)的南部、古粱州境内长江上游的沱江一带。女主可能是一位商人妇。那商人离开江沱返回家乡时将她遗弃了。她满怀哀怨,唱出了这首悲歌,诗中的“之子”,是古代妻妾对丈夫的一种称呼,与《诗经·卫风·有狐》的“之子无裳”的“之子”一样。

三章诗的开头都是写景。“汜”、“渚”、“沱”,上面的译文都从支流这一意义上翻译,而在弃妇心目中,这一条条不同的支流都是看得见的具体存在。她住在“汜”、“渚”、“沱”一带,她丈夫当年从水路而来,最后又从这些支流中的一条乘坐小船悄然离去。从表现手法说,各章的首句都是直陈其事,用的是赋体;从江水有支流,引出“之子归”的事实,则在赋体之中又兼有比兴的意味。

诗中的丈夫是一位薄情郎。在三章诗中,那弃妇分别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来诉说丈夫对她的薄情。“不我以”,是不一道回去;“不我与”,是行前不和“我”在一起;“不我过“,是有意回避,干脆不露面。丈夫在感情上是如此吝啬,做的是那样地恩尽义绝,无需再添加笔墨,其薄情薄意已如画出。

全诗第一章从“汜”说起,是“汜水”刚刚从长江分流出来的时候。好比是说,“嫡”和“媵”的关系是“本是同根生”,却被分开了。

“渚”是水中的陆地,因为它的存在,长江之水好像被分开了,其实并未真正被分开。这就好比说,“嫡”和“媵”只是好像被分开而已。

“沱”是长江众多的支流之一,它发源于岷山而后汇入长江。这就好比说,“嫡”和“媵”终究会合为一体,成为一家的。

长江与汜水的大小,是因为汇合的水流多少而形成的;是“嫡”还是“媵”,这与修养有关,但是,更与“命运”有关,就像前一首《小星》所说的那样,“寔(是)命不同”。


PS:妻嫡庶媵

按周礼来说,庶民之妻,不应该称为“妻”,而且士大夫以下的男子不应该有“妾”。然而,世俗现实并非如此,不仅有些庶民有“妾”,而且也往往把“正室”叫做“妻”。

与“嫡”相对而言的,是“庶”。天子和诸侯的的后宫里,“正室”之外的妇女有固定的人数,而且人数较多,有较多等级,并且各有其名,可以通称为“庶”。

据段玉裁先生说,表示“妻”、“正室”的“嫡”字,本来应该写作“適(敌)”,意思是说“前往固定的地方”,也就是嫁给一个固定的人、从一而终的人。后来世俗之中,逐渐用“嫡”字取代了“適(敌)”字。

必须说明的是,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国国君,包括公卿大夫以及士子,只要是还有德守礼,就不应该强迫任何人成为他们的妻妾,否则便是无德悖礼。然而,世俗现实永远不是完美的,无德悖礼者不少。

这里所说的“媵”是怎么回事呢?《仪礼·士昏礼》注说:“媵,送也。”也就是说,“媵”是给“嫡”的“陪送”。

“陪送”的“媵”,不是来自民间女子。按照《公羊传》的说法,诸侯一次所娶的九个女子,来自两个国家,一个是“夫人”之国,还有另外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是“夫人”。

其他八位女子之中,不是来自“夫人”之国的,才应该叫做“媵妾”;来自另外一个国家的,是“夫人”的“侄娣”。不过,“侄娣媵妾”又可以通称为“媵”。

这里所谓的“侄”,是指“夫人”的兄弟之女,也写作“姪”,是“夫人”的下一代;这里所谓的“娣”,是指夫人的妹妹。

按照《毛诗正义》的解释,古时候,女子出嫁一定有她的侄女和妹妹随从,通称为“媵”;士和大夫也有“侄娣”。此诗所说的,似乎就是士或大夫的“嫡”和“媵”,而不是说“国君”的“夫人”和“侄娣媵妾”。


学习《诗经》,阅读经典。以上资料来源于读书笔记或是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