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好读书,读好书仙居恩施

一本书,一座城

2019-02-15  本文已影响220人  陶语

2018年12月下旬的一天,我在浏览朋友圈的时候,突然被一个标题为“《施南往事》新书推荐”的链接吸引了,点开一看,才知恩施籍女作家安丽芳最近出版了新作《施南往事》,此书由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题名,著名作家湖北文联主席刘醒龙作序,著名作家野夫(湖北利川人,著有《1980年代的爱情》)强烈推荐,我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不已,赶紧把这个信息分享到朋友圈和微信群。

恩施人读《施南往事》,自然是感到特别的亲切,那熟悉的地名,那地道的方言,那充满烟火气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读电子版文章还是不过瘾,解不了馋,很想买到纸质书来阅读,于是就扫描了推文下方的二维码,在“小众书坊”微店订购了3本,打算一本送给著名西部文化作家雪漠老师,一本留作春晓读书会诵读大赛奖品发放,一本留给自己阅读。

几天后就收到了邮件快递,迫不及待地打开,拿在手中仔细端详摩挲。书的封面图案素雅简洁,近景是恩施风雨桥的一角,背后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欲照亮那夜的黑;中间三分之一是留白,书名“施南往事”竖向排列,赫然醒目;远景是幽远的深山,云雾缭绕,神神秘秘,施南往事仿佛就从那层层叠叠的深山里流淌了出来。

借用一凡妹妹拍摄的照片

打开书,发现竟然有作者的签名和印章,很是惊喜!往后翻看,几副黑白素描画映入眼帘,配以简短的文字,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有一种很想看下去的冲动。

一本书,一座城
一本书,一座城
一本书,一座城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老城人物、施南旧事、人世间、流来庵,集结了36篇散文、一部中篇小说。

我虽然出生在恩施,在看《施南往事》这本书之前,对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恩施也是了解甚少,全凭小时候从爸爸妈妈口里听说的一点点。

妈妈说,五八年光景好,地里的庄稼丰收了,但是队里的社员被召集上山砍伐树木,炼钢铁去了,庄稼没人收割,很多烂在地里。接着是三年自然灾害闹饥荒,大多人吃不饱饭,只好挖野菜、扒树皮吃,甚至观音泥也被用来填肚子。我问妈妈:“观音泥是什么?如何能吃?”妈妈说:“观音泥就是黄泥巴,吃的下去,就是不易消化,有的人吃多了就撑死了。”

前几年,爸爸跟我们说起了他小时候的一件糗事,之前他一直没给我们提起过。在他十二岁那年,因为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奶奶带着他在夜里去偷生产队的谷子,不巧被一位熟人撞见了,奶奶怕被揭发出去一家人抬不起头,竟然跪在地上要这人千万不要说出去,这人也真的信守诺言,为他们保守了这个秘密。

总之,在我的印象中,祖辈及爸妈这辈人吃过不少苦,能吃饱饭是很奢侈的事。读过雪漠老师的小说《大漠祭》和《西夏咒》,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民生之艰难”的滋味。

如今,有幸读到了《施南往事》这本书,作者将笔墨大多定格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让我这个七零后对那段渐行渐远的历史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书里没有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也没有人做出惊天伟业,他们只是陷入生活泥沼默默挣扎的底层劳动者,透过他们的活法我们可以了解一段消逝的历史。

在这本书里,我还找回了一些儿时的记忆。比如在读《那些消失的年味儿》这篇文章时,我的脑海里浮现了儿时过年的场景,特别温暖。

八十年代中期,恩施过年的习俗还比较浓厚。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爸爸便准备好祭祀用的香蜡纸,一家人去屋后的祖坟祭拜先祖。之后,开始为守岁做准备。奶奶年事已高,不用做什么。爸爸将电视天线调整到最佳角度,保证电视的收视效果。哥哥在堂屋里生炭火,要生两盆,且烧得旺旺的。妈妈用盘子盛满了瓜子、花生、糖果、糕点,放在火盆旁边的凳子上,等着一会儿享用。上楼捡桔子的事就轮到我了。我提了篮子从屋内的楼梯上到二楼,桔子就堆放在角落的楼板上,被枞树毛毛覆盖着。翻开枞树毛毛,如灯笼一样的桔子密密麻麻地簇拥在一起,我满心欢喜,专挑个大的放进篮子里,待篮子装满了,就哼哧哼哧地提下楼。

待一切准备妥当,差不多快到八点了,屋场里的叔叔、伯伯、堂哥、堂姐们陆陆续续来到我家,为的是要来我们家看春晚。老老少少围着火盆而坐,一边磕着瓜子花生,吃着糖果糕点桔子,一边盯着电视节目看,时而屏气凝神,时而哈哈大笑,直到临近十二点才离去,回到各自家里燃放烟花炮竹,迎接新年的到来。

随着我们不断长大,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好多传统的习俗在慢慢消逝,年味儿也就越来越淡了。

在读《地鸽子》这篇文章时,我想起了哥哥们小时候玩的陀螺。陀螺用木头做的,上端是圆柱型,下端是圆锥型。玩的时候,先将鞭子的麻绳缠绕在陀螺上,然后放在平地上,旋即将麻绳抽开,不停地鞭打陀螺,陀螺就旋转起来,抽打的力度和频率要掌握好,否则陀螺转不了多久就倒地了。哥哥们常在一起比赛打陀螺,以谁的陀螺旋转得久取胜。

看完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作者文笔细腻,笔下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如:在《麻孝歌》一文中,作者这样描述麻孝歌吃撑后难受的样子:水一下肚,肚子里的干包谷面逐渐发胀,发胀的湿面是干面的数倍,数倍的增长,麻孝歌膨胀的肚皮像吹胀的气球,上不打嗝,下不放屁,像石头一样硬堵塞在肠胃中部,腹部一阵阵搅疼,仿佛千军万马于朝廷谋反,而把持城门的精兵强将又坚守难破。麻孝歌实在支持不住了。

又如:在《疤叔》一文中,作者这样描述疤叔的模样:败了相,半边脸纠纠疤疤,像医院墙上挂的“人体解剖图”。一个名噪一时的戏坛大明星永远销声匿迹了。

第二、作者将小人物的命运置于大的时代背景下来写,立足点高,气势恢宏。

如:作者在写小丝棉的悲惨命运时就写到了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及苏联机械师来鄂西援助抗日的那段历史。一九四五年,中美联合抗战胜利之后,为了满足美国大兵的需要,为了拉近、留住美国援军和中国捆绑关系,当时的政府成立了“中美俱乐部”,包括“小丝棉”在内的十来个年轻姑娘被送往这个俱乐部,美其名曰是去俱乐部和美国人搞联欢,实则是让这些年轻姑娘为美国大兵提供性服务,姑娘们陷入泥沼,沦落为娼妓,被贴上了一辈子抹不去的耻辱标签,最后不得不离开恩施,远走他乡,了此残生。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迫于家庭的需要和时局的需要,姑娘们是无法抗拒命运的摆布的,只可惜她们不该生在那样的年代。想起了孔老夫子说的那句“时也,命也”,所言真实不虚啊!

第三、作者独树一帜,将写小说的手法运用于散文之中,故事性强,又不失文字的优美,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体验到两种文体的美妙。

第四、文字是心灵的窗口,通过读这本书我能体悟到作者的内心是安宁祥和的,睿智而笃定的。在她的笔下,人物没有好坏善恶之分,她从不做任何评判,而让读者的良知去做评判。她也不会随着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而生起或悲或喜的情绪,她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娓娓道来,静静诉说。这样的从容和淡定是需要经过大风大浪之后才能具备的,我对作者的崇敬之意油然而生。

陶语在此向各位朋友郑重推荐《施南往事》一书,你一定会因为一本书而爱上一座城。

该书大多取材施南(现恩施城)的人文历史,以及小街、小巷、小市民的底层生活。作品带有浓厚的鄂西地域特色。书中的系列散文,如一杯杯陈年老酒,浓香醉人。老城、老屋、老人;王瞎子、麻孝歌、疤叔、罗妈,这些平凡的街井市民,一个个社会底层人物如一颗颗星座,璀璨照人。由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由场景到人物,小城老街被我拉网式排查了一遍,像篦子梳头,虱子无处可逃。 有人说:“安丽芳成了恩施这座城市的代言人。” 

读者与评论界认为:“安丽芳的作品有“汪曾祺”风格,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含蓄节制(这与她精致时尚的个人形象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比)。她的散文沿袭小说的笔法,善于塑造人物,擅长细节描写,像连环画,运用白描的线条,勾勒出场景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性格特征,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境地。其散文语言,偏爱口语化,读起来既亲切又温暖。 ”

《施南往事》,可说是再现了这座施南老城业已消逝了的历史风貌。如要窥探恩施秘境的内里,读《施南往事》,一定是你值得一做的事情。

(上述文字摘选自《施南往事》新书推荐

2019年1月26日,《施南往事》首发签售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恩施因为一本书“火”了。点击链接《恩施火了,10.7万人在看恩施》《恩施火了,这次是谁放的“火”》即可阅览。

2019年2月16日,安丽芳老师将回到故乡恩施,与恩施的读者见面,畅聊文学创作,与读者互动,并现场签售。届时,恩施州领导、作协代表、各大媒体、众多安粉将前往活动现场,共享这场属于恩施人的文化盛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