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一

2022-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长欢的小屋

我相信很多人内心都有一个理想的父母的样子,但是事实上我们只能接受现在所拥有的,除了特别恶劣的情况,我们所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是的,现在我越来越能理解爸爸妈妈独特的爱,令我安心的爱。

心中有一个理想的父母,或许因为我们有一个不那么完美的父母,以至于我们心中有了创伤需要疗愈、想要得到弥补。

现在我们来看看该怎么做?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无论孩子的年纪多大,他都会以行动来提醒你,你在他那个年纪时所经历的情绪

我相信每一个做父母的内心都是极度不愿意自己的创伤和遭遇回到孩子身上。你有很多好的东西可以传承给下一代——例如你获得的关爱——你一定不想把你承袭的恐惧、憎恨、孤独或怨恨继续传给孩子。所以,我们需要认识、承认自己内心深处的创伤,体会当时自己的需要,你就不会因为孩子唤起你内在的情绪,而立刻冲动地去惩罚他们。

如书中的马克那样,发现自己讨厌家庭生活是因为觉得自己被忽视,那可能是源自你小时候也有这种被忽视的经历,遭到父母之中的任何一人或两人共同的忽视。有时这种怨恨给人的感觉更像厌恶,它会导致亲子之间的疏离感。

当孩子想要你陪伴时,你想把孩子从自己身边赶走,或孩子想让你看他的作品时时(某种程度上,那是孩子试图向你展示他的成就,想让你开心),而你只是做做样子,敷衍一下,并没有认真地去看。当孩子拉着你的手要抱抱,而你只是不耐烦的说一句,这么大了还不走路,抱什么抱,自己走,和你一样大的谁不是自己走。

生活中很多这样的父母,想要逃离孩子。因为孩子的调皮、喧闹、粘性,又或者是因为你想要体验生活的其他部分,例如工作、朋友、追剧、娱乐,打扰了自己没有为人父母时的计划和生活情趣。想让孩子睡久一点、想让孩子独立玩耍以免占用你时间的感觉,会在你不想去理解孩子的时候出现,因为孩子让你痛苦地想起自己的童年。正因为如此,你无法迎合孩子的需要、甚至是躲避、厌恶孩子的陪伴需要。

但你要知道,孩子这么黏人只是一个阶段的表现,等小孩慢慢长大,不再那么黏人以后,你可以重拾工作、朋友和休闲娱乐,而且未来肯定会有一天,孩子不再需要你,并想方设法远离你。拿我的妹妹举例,初中以前,每天都要抱着妈妈睡觉,但是那个时候妈妈和妹妹聚少离多,到了初中开始,宁愿一个人睡、自己承担害怕也不要妈妈,所以妈妈想要亲近妹妹的机会少之又少。前段时间,邻居家小妹妹升二年级了,她妈妈在朋友圈发了一句感慨的文字:我的宝贝,妈妈还没有抱够你就长大了。这也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想方设法远离父母。

对小孩子来说,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对家长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和孩子轻松自在地相处,让孩子感到安全,让孩子觉得你想要陪伴他。我们的言语也会发挥小小的作用,但更大的作用体现在我们展现出的温情、触碰、善意和尊重: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他们的个性、观点,以及看世界的角度。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在孩子清醒时,表达对他们的爱,而不仅仅是在他们安静入睡时才展现出来。

如果你觉得自己每天几乎时时刻刻都想远离孩子,你真正需要远离的,可能是孩子在你身上触发的感觉。为了避免受到那些触发因素的控制,你可以抱着同理心去回顾你婴幼儿时期或童年的经历。这样你就能发觉孩子对你的需求和渴望,回应孩子的需求和渴望。

作者给出了以下方法:

练习:带着同理心回顾过往问问你自己,孩子的哪些行为让你产生最强烈的负面反应。你小时候出现同样的行为时,发生了什么事?

练习:来自记忆的信息闭上眼睛,找到你最早的记忆,那可能只是一个图像或一种感觉,也可能是一个故事。在那个记忆中,你最主要的情绪是什么?那个记忆和现在的你有什么关联?那个记忆如何影响你的亲子教养方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