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19 纪念“雄安新区城市生成与发展专家研讨会一周年”,谁
【2049老联命题】文化先于制度,制度重于技术,技术促进文化,雄安将承担以改革求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使命——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雄安价值;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雄安未来,以雄安文化设计,同步新区创意开发。
2018年8月19日,最近几天关于“一年多过去了,雄安新区为啥一锹土没动,清华教授说透了云云”为题的公众号文章被广为转发。
此文源于7月22日,雄安新区规划设计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在“清华大学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高峰论坛”上的一篇讲话。
尹教授提出一个问题:三四十年过去了。雄安,会不会是一轮新的崛起?还是会像天津,当年策划的滨海新城一样,最后无疾而终。这是放在大家面前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同样是高层画的一个圈儿,会不会发展得像深圳、浦东那么好?现在还是要认真研究认真观察。
深圳的崛起,是国际宏观大格局的推动。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打开国门,这个地段靠近香港,他的初期起步实际上是两头在外,三来一补,加工工业起来的。把中国历史上由于体制机制的不正常,被压抑了几十年的经济动能在瞬间释放出来,所以它是顺势而上。
同样浦东的崛起也是一种顺势而上的行为,正是中国经济的国际形势最好的时代,也是内部体制机制最为活跃的时代,那么体制机制的格局,特别近十年来,相对来讲是比较压抑的,并不鼓励体制机制上的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甚至不鼓励政府的担当(最近好转)·····
以上尹教授的观点应该说是冷静客观的,可以说,他的这番讲话是迄今为止讨论雄安的公开文献中最务实、最深刻、最到位的一篇。
——标志着,对雄安新区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探讨可以有更多样、更专业、更冷静的声音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特别是,他给出了时间表说——到2035年这个地区如果它(雄安)不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同,如果不能够吸引来自全球的投资,就意味着这个新区建设的全面的崩盘和失败。目前这个地区究竟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治理政策,是强管制政策,还是相对的弱管制政策·····
尹教授把雄安当前的焦点问题点出来了:1、新技术模式标准很高,技术预案一大堆,各种技术标准,各种行业协会都在做,但是这个东西并不决定未来;2、真正能够促进雄安起飞的是中央给雄安在体制机制上的探索权,以及给了它一个有史以来较为宽松的探索空间。
这里就回到了一个当年吴敬琏曾经提出过的一个老问题:制度重于技术!从雄安设立“改革发展局”这个名头,就能看出来,雄安试图走出一条以改革求发展的路,但是,敢问路在何方?路倒是在脚下,可是这个路的方向对不对,不清楚!这就是尹教授提出的雄安困境。
一年前的今天,2017年8月19日,致公党北京市委和雄安新区管委会联合举办的“雄安新区城市生成与发展研讨会举行”。
看来,不从“雄安文化设计”这个高度破题,就是找不到方向!根据总习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之要求——
今天完成了《何以雄安——文化圈地图与中国特色未来之城》图文版第一篇,日后逐步发表。
苏彤记于2018年8月19日,雄安新区城市生成与发展专家研讨会一周年之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