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挈领抓“语感”――“说‘课标’、说教材”活动发言稿
《课程标准》里多次提到了“语感”一词,主要有以下几处: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里,《课标》说到: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里还提到: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在“课程总目标第7条”里说到: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里说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这么多处都提到了“语感”,可见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多么重要。
其实,概括起来说,《语文课程标准》里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其中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
不少专家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老先生更是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王崧舟在《语感,诗意语文的原点》中提出:感受言语,触发语感;品味言语,体悟语感;积累言语,积淀语感;运用言语,习得语感。他不但说出了培养语感的重要,而且告诉了我们培养语感的方法。
其实,语感说到底是一种悟性,一种对语言的全方面的直觉理解能力。但是,语感教学不是讲知识、讲法则所能达到的,框架、模式、程式化、机械训练是难以奏效的,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以《课标》为出发点,老老实实地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来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
第一还是要多读。多读是学生认识语感、掌握语感的主要途径。
这方面我的经验是:学生预习完课文之后,领着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毕竟我们对课文的领悟和理解要高于学生。我教过的学生都是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领着学生读课文,四年级到六年级老师读课文给学生听。这也是从我的语文教师那里得来的经验,我记得有一位初中语文老师,他上课第一件事就是亲自给我们读一遍课文。那时候初中了,不用领读了,其实也是变相地领着我们读一遍课文,他读得很好,很有感情,久而久之,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有一段时间我想偷点儿懒,想从网上下载点儿音频文件,结果发现有好多课文读得一塌糊涂,再说也找不到那种老师读一句停顿一下,学生再跟读的文件,除非制成磁带在录音机里用暂停键一句一句地放,那实在是太费劲了,只好靠自己。当然后来找到好办法了:找读得好的学生领读或者范读。
当然读有多种形式,有诵读、默读甚至吟唱等诸多形式。诵读是一种无论哪个段的学生都能用的方式,而默读适合中高段学生,吟唱适合低段学生,低段学生我还尝试过带动作读甚至集体歌伴舞。至于我们上课时常用的品读,我在这里就不说了,大家方式都差不多,很多老师做得都非常好。
不同的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读的方式,读的时间、地点也可以灵活机动,如果形成套路或者系列就更有效果了。
我教上一轮学生,学生在读课文该慷慨激昂的时候总是不到火候,我就特意在经典诵读课上组织大家读壮词,比如毛泽东的、辛弃疾的、苏东坡的、岳飞的一些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家精气神上去了,语感上去了,我特别满意。
我还组织学生读过“月亮”系列的诗文,以提高语感,我记得学生把《春江花月夜》读得美极了!
像赛读大会、微信每日读、“课首三分钟”美读、长篇接龙等等,都是我尝试过的,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大量读书肯定会提高学生语感的,这是所谓“读”的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内容。特别是现阶段我们正在进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这个实验提倡多读书,对培养学生语感大有好处。其实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之前,我就已经把学生的课外书引进课堂了,允许学生利用语文课时间读课外书,并且帮助学生选择好的课外书。这方面我挺佩服韩兴娥老师的,我曾经花了一学期的时间把韩兴娥老师的博客和邮箱里的内容研究了一遍。她在给学生推荐课外书方面很有一套,而且还自编课本,她甚至认为学生手里的人教版课本也可以是学生的课外读物之一。她两周学完一本人教版教材,剩下的时间学习其他版本的教材和自编教材。
当然这样做在面临上级检查和家长质疑方面还是需要高超的技巧的,所以我很佩服韩兴娥老师的勇气,许多方面还是学不来的。
有一点,韩老师的做法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就是她教学生六年,在读书方面是有一个通盘计划的。低段主要是儿歌、谚语、古诗和小故事,中高段开始涉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历史方面的内容、宋词元曲和经典的古文原版内容。所以她教的学生文思泉涌、出口成章、语感特别强。
二是背。
我在上一轮六年级的时候做过一个实验,就是要求学生把六年级学过的课文全都背下来,结果是:有三分之一学生背得特别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能跟上;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背得不够好。
现在我吸取以前的教训,就是不要求全背了,降低要求,把每篇课文里的精华段落选出来要求学生背诵,有的段落言辞优美、有的段落描述有层次、有的段落外貌语言写得特别好……这样布置有针对性,学生易于接受、没有太大的负担,基本上都能背下来。这对培养学生语感和写作是特别有好处的。
比如:三年级上学期《灰雀》里对两只灰雀的描写很出色,可以让学生背一下;《小摄影师》里的对话描写涉及到提示语的位置问题,就可以单提出来让学生背诵;《清明上河图》里关于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很细致,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
另外,《语文主题丛书》里的精彩段落也可以尝试背诵一下。
培养语感第三点是写。
写,不全指我们平时完整的写作课。写包括课堂的小练笔,灵感突发时记下的精彩点滴以及与对课文的读后小体会。都是语感教学的有效方式。学会珍惜灵感,落笔成文。遇到了好的写作材料,如看到了什么新鲜事,欣赏了美丽的景致,使自己受到了感动,情绪为之震撼;或者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使自己豁然开朗。对这些不能只是珍藏,最好及时把它写下来,写成随笔,记录下思想的火花。这样的语言感知一定会让学生越来越觉得收获颇丰,就像是找到了语言应用的窍门。
在这方面我尝试过假期里的微信写作、天气方面的专题写作和翻译漫画《父与子》专题写作(《父与子》里面几乎没有字,而让学生把画面翻译成一个个小故事,对培养学生语感很有帮助)。
在批阅学生作品的时候我格外乐于面批,就是当着学生的面进行批阅、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我觉得对学生的个性语言特色的形成很有帮助。
四是拓。就是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
我们平时进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特色的专题活动甚至班(队)会和学校的大型活动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很有帮助。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会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才会形成更好的语感。而各种活动正是这方面良好的推进剂。
我定期给学生看好看的电影,借机进行语感训练。比如我推荐学生看喜剧大师卓别林的默片(指的是没有语言的电影)让学生根据电影情节进行补白、看《宝葫芦的秘密》让学生进行结尾再创造等。
还有“听书”活动,其实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听力,是一种很直接的加强语感的方法,正像同为语言学科的英语有“听力”考试一样。我在看学校发的窦桂梅主编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指南》的时候,突然发现里面有训练学生听力的习题,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而有选择地听一些电子书籍,比如我给学生听的《小猪唏哩呼噜》《话说中国》等,也确实对学生的语感培养有很大好处。
课本剧演绎活动,学生可以编台词、感受语言的舞台效果,也非常好。教上一轮学生的时候我们班表演过一个保护森林的情景剧,后来还在玉龙广场演出过,一些同学的语言表现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语感不是一天形成的,我们只有在《课标》的指引下进行长期摸索和实践才能成功,希望我们能在这方面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