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你是想追求更高的物质,还是内心的自由?
![](https://img.haomeiwen.com/i7722363/af605157a1c699e9.jpeg)
每当迷茫不知所措,总会问自己:你的内心是否自由?是什么限制了你的自由?该如何更好的解脱?
演员一部戏都有50来万,是不是够一整年花销还有余?
《我不是药神》爆火之后,王传君这个名字重新映入我的眼帘。先不论他本人受着怎样的争议,单以他“断舍离”的态度便让我为之动容。
据说他有过一段11个月的失业期,在他拒绝参演很多他不喜欢的影视剧之后。当卡上余额剩100多万时,他非常心慌,看着那么多梦想都没法实现,不知道自己接下去还能做什么。后来一位导演朋友漫不经心的话却将他彻底从迷茫中解脱了出来:“演员一部戏都有50来万,是不是够你一整年花销还有余?”一语惊醒梦中人。王传君回看周边曾经的同学朋友,一年十来万工资,有房有车有孩子,还能出国旅旅游。相比而言,自己的条件已优越了不少。他们过着正常人的生活,自己却仍在这个圈子里追逐多大的名和多丰的利。他深感这是一种畸形的心理状态。于是卖掉车子、房子,因为这些并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后来甚至还去话剧团免费给人读剧本,只希望能读一些好剧本,多一些学习的机会。
这是一种蜕变。成功不是偶然,是充实学习的不断积累产生的量变-质变的必然结果。很庆幸他在失意时没有放弃自己,也很庆幸他在面对诱惑时能守住本心。
有多少反派角色曾也是怀揣梦想与抱负的大好青年
听过一则故事:一位女大学生为寻找素材而下海体验生活,却就此沉沦无法自拔。
这是对周遭生活的同情和无奈。当她选择下海时,是抱着对下海女人的同情心,是想揭露启发一些事情和现象的,是有一份善良慈悲的。但最终改变她的恰恰也是这种同理心。出于对她们的同情和理解,加上周边小社会小环境小节奏的持续压迫和渗透,她选择了同化。
电视剧里很多的反派角色都是从怀揣梦想与抱负、力求实现社会价值、成就一番作为的大好青年渐渐迷失自我、背弃初衷的。当他们接受制裁时,总会以一句“我当年也有一颗赤诚之心,想改变这个世界,可那又能怎样呢”的话语作为最后的倾诉与发泄。
这是对自我价值的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悲望和堕落。想改变世界,却被世界改变;想照亮黑暗,却被黑暗吞噬;想实现自我,却总被社会压迫。最终,他们也选择了同化,甚至变本加厉,不断扩张的自我的矛盾与冲突让他们成为了人人喊打的终极大BOSS。
“我相信你,因为你有原则。”这是一名警官对他派去的卧底说的一句话。这里的原则便是一种信仰,一种本心。当周边都是阴霾时,即使身体被污染,光彩被湮灭,只要内心洁净,心中有光,仍然可以重见光明。
这世间最大的信仰,是自由和正义。纵然照亮不了黑暗,也休想让黑暗吞噬自己!
你的自由有多大?
当嫌爸妈啰嗦时,“我要自由”;当感情渐淡时,“我要自由”;当工作乏味时,“我要自由”……卢梭说:“对个人的绝对自由,那就是对他人的绝对伤害。”在当下这个视自由为己物的社会,每个人都会说“我要自由”,更甚者顶着自由的光环谋着私利,泄着私欲。
心的自由有多大?小到对初衷的坚守,对错误的行为言论SAY NO,大到为世界的自由和平一生奔走。在真正的自由面前,你的这些“自由”实在卑微渺小。
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因为获取真正自由的前提是,必须要认清自己。我们总是睁眼看世界,却很少用心花时间看自己。
你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每当迷茫不知所措,我总会问自己:你的内心是否自由?是什么限制了你的自由?该如何更好的解脱?其实可以换个问法:你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擅长的是什么?
这个趋于哲学的命题,有的人穷其一生都无法解出答案。如果分解开来,这个命题的思路应该是:自己能够认同自己,未来不会为今天的决定感到遗憾,逝后可以坦然接受别人的评判。
面对生活的磨难和外界的诱惑,不要因为惶恐而拒绝做选择,委曲求全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对他人、对这个世界的怨恨。自由,一定是源于内心的宁静和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