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大唐乱,吐蕃军队好不容易打到长安,为何15天后就撤回家了
作为在青藏高原由古代藏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吐蕃自公元618年立国以来,一直和大唐王朝处于战与和交替的状况。但总的来说,吐蕃对于大唐一直处于劣势状态。629年,仅仅十三岁的松赞干布继承赞普位后,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一直积极的想要与大唐结为亲戚。
在经过多次与大唐请求之后,唐太宗将文成公主以大唐宗室公主的身份嫁到了土蕃,松赞干布将文成公主封为王后。后来,大唐宗室女,雍王李守礼的女儿金城公主,也嫁到了吐蕃。
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嫁到土蕃的时候,都是大唐对于吐蕃处于优势地位的时候,所以他们两人在吐蕃,都受到了非常高的待遇。
虽然吐蕃处于劣势,但一直觊觎着大唐的盛世繁华。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大唐明皇只得放弃长安出逃。为了平定叛乱,唐朝廷不得不将西面防范吐蕃的边军抽调回去,导致边塞防守松懈,吐蕃趁机攻占了大唐河西的大片土地。
面对吐蕃的作乱,唐王朝自顾不暇,无力应对。见此情景,吐蕃遂联合党项、吐谷浑、羌、氐等军队约20万人,于763年的冬天,浩浩荡荡的杀奔大唐长安。此时,安史之乱已然平息,虽然百废待兴,但大唐最艰难的时候都过去了,也不至于让20万人就杀进了自己的都城,说起来有点让人难以相信。
但问题是,边将的军报传到都城时,皇帝身边的公公程元振(保护代宗李豫有功)却把他压了下来,根本就没有告诉皇帝,一直到吐蕃军队到达长安三百公时左右才报告给皇帝。当时刚坐上皇位的唐代宗根本来不及反应,只好又仓皇出逃。
吐蕃之初入寇也,边将告急,程元振皆不以闻。……过邠州,上始闻之。
那吐蕃军队为什么来得那么快呢?这都是因为泾州刺史高晖的原因。面对汹汹而来的吐蕃联军,高晖不但不抵抗,反而笑脸相迎,还主动给他们带路,使得吐蕃军少走了很多弯路,快速来到了长安。
吐蕃军队到了长安后,扶持广武王李承宏做了皇帝(李承宏是金城公主的侄子,也有资料说是金城公主的同辈),同时在长安一阵烧杀抢掠,然后,只呆了十五天就撤出了长安。
那么吐蕃军好不容易占领了长安,为什么又急急忙忙的撤出长安呢?
从实力来看,吐蕃并不具备吞并大唐的实力,甚至不足以支撑长久的战事。
就像题主问题说的那样,吐蕃能一路顺利的打到大唐的都城长安,并不是他自己军事实力有多强,而是大唐刚经历了动乱,军事上元气大伤,无暇顾及边患;另一方面,国内君臣不合,导致政治不稳。
唐肃宗将死之时,无子的张皇后意欲立越王,遂矫诏太子李豫入宫,意图谋害。宦官李辅国及程元振识破了阴谋,派兵将太子保护起来,软禁了越王及张皇后,并在肃宗驾崩后,保护太子李豫登基,是为唐代宗。
代宗登位后,李辅国等自恃有功,且手握兵权,意图架空皇帝。用李辅国的话来说就是:
“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
代宗只好委曲求全,侍机反扑,后来让人扮作盗贼将李辅国杀死才得以亲政。因此,当吐蕃军队进入大唐境内后,才会出现程元振等隐藏不报,高晖不抵抗反而协助带路的事,以致于唐代宗无法召集起军队进行有效的反击,而不得不跑路。
从吐蕃一方来说,在安史之乱前,吐蕃与大唐之间也纷扰不断,但吐蕃一直处于劣势。不管是河垅战场还是西域战场,大唐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同时,吐蕃内部在公元754年时,末东则布与朗迈色等发动叛乱,一年后才平定叛乱,结果是赤德祖赞被杀,年仅十三岁的赤松德赞继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此时的吐蕃自身也是很为羸弱的,根本不足以支撑长久的战事。
随着郭子仪等大唐将领开始振作旗鼓,同时,各地勤王的军队都赶往长安,吐蕃人知道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无力守住长安,只好烧杀抢掠一番就急急忙忙的撤退了。
来时容易,撤退时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当吐蕃军队退到凤翔时,遇到凤翔的节度使孙志直据守城池,几天都攻不下来。这边镇西节度史马璘又带军队来救。这时的大唐军队已经缓过气来,原有的雄风再次展现,只见“璘奋击大呼,贼徒披靡,无敢当者”。面对勇猛的大唐军队,吐蕃人被吓坏了,那里敢恋战,赶快逃回吐蕃的地界去了。
总结起来说,吐蕃军队能打到大唐的都城,不是自己战力有多么强,而是钻了大唐内部问题的空子,所以,大唐稍微回过神来,吐蕃就只有收拾起东西赶紧回家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