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业的思考 拓展思维18掌心理今日看点

放下,和“原谅”无关——再谈走出和父母的情感纠缠

2016-09-11  本文已影响620人  朱若霞

【01】

9号推送了《拿起,才能放下——怎样走出“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伤害?》一文后,有网友留言:

“一步步走到今天,我不恨父母,但也永不原谅。”

看得我汗颜无比。

或许是因为人们总是习惯将“放下”和“原谅”这两个词相提并论,所以,尽管我在文章中通篇只提到了“放下”,这位网友还是误以为我要劝导大家“原谅”父母。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自己表述不够精准、明确,才会造成这样的误会。

在此,我诚恳检讨。

事实上,我从来不认为我们需要“原谅”父母。这个世界上,没有人需要被原谅,也没有人可以原谅别人。

放下,和“原谅”无关。

【02】

如果我们仔细体会一下,便会发现:“原谅”这个词背后隐藏的逻辑是:

“我是对的,你们是错的;虽然你们错了,但我大人大量,不和你们计较。”

“原谅”,其实是将自己置于道德高点,居高临下地俯瞰父母或他人。

“原谅”,表面上是大度、宽容,骨子里是傲慢。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怎样对待我们,这只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如同日升月落、风起云涌一样,无法评判,更谈不上“原谅”。

只有你把父母的行为评判为“错”的、“坏”的,你才有资格说“原谅”。

但是,你评判他人,必然也会被他人所评判。

《道德经》有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所以,对父母,无论你选择“原谅”,还是“不原谅”,只要你一直陷入“对”与“错”、“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剧情中,你就没有真正放下。

是不是觉得我越说越玄乎了?

没关系,接着往下看,或许你就懂了。

因为,我要放大招——

讲,故,事,了!

【03】

《庄子·山木》中有个故事,叫“方舟济河”: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方舟”,是指并在一起的舫船。因为两船并在一起,所以比较平稳,但同时规避起来就没有那么灵活。“虚船”,是指无人驾驭的空船。

当你乘坐方舟渡河时,被另外一艘船撞到,如果船上没人,是艘空船,你一般不会发火;但如果船上有人,那么你多半会勃然大怒、破口大骂起来。

同样是乘船被撞,为什么你不会对空船发火?

因为你对空船没有期待,不会认为空船应该“长眼睛”,主动避开你。

但如果船上有人,那么理所当然,你会认为船上的人“不该”撞上你,因为他们都是“长眼睛”的正常人。

看到没有?

你不是在为“被撞”生气,而是因为“你认为船上的人应该避开你,而他们没有避开”,所以生气。

一言以蔽之,就是:你对船上的人有期待,而他们没有满足你的期待,所以你很生气。

【04】

乘船被撞,这只是一个事实。

肇事船上无论有人没人,你都有可能被撞,这同样也是一个事实。

因为船上的人虽然都是“长眼睛”的正常人,但当时不一定看到了你,看到了也不一定有能力避开,有能力避开也不一定不会遇到突发意外(比如水流突然变急,船桨突然断裂等)。

同理,我们的父母生养了我们,这是一个事实。

他们没有无条件地爱我们,曾经让我们深感受伤,这同样也是一个事实。

我们不必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就粉饰他们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也不必因为他们曾经伤害过我们,就把他们押上审判台,并认为自己有资格“原谅”他们。

因为他们虽然已为人父母,但不一定懂得怎样爱自己的孩子,懂得也不一定有能力做到,有能力做到也不一定现实条件允许。

一旦我们对他们没有任何期待,只是看到并接受这些事实,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结,也就解开了。

真正的放下,只是如实地看到,并全然地接受;无须粉饰,无须原谅。

一切如是。

【05】

因为玲子离了婚,父母在她去年春节回家时,当面说:

“你还回来干啥?你还嫌自己不够丢人啊?……”

玲子为此伤心万分。

玲子的父母不懂爱、不会爱,爱自己的“面子”胜过爱女儿,这是事实。

如果玲子不接受这个事实,始终认为父母“不应该”爱面子胜过爱她,那么,她将永远和父母在情感上纠缠不清、徒耗能量。

事实上,如果玲子能够早一点看清并接受现实,她在去年春节时,就可以不受伤害。

比如,她可以在回家前就对父母有言在先:“过年回家看望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本分;如果你们认为我离婚丢人,不认我这个女儿,我就不回去;如果你们还认我是你们的女儿,就不要在我面前提这个话头。”

——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认为父母不会介意自己离婚,不会大过年地说这些伤人的话。

如果父母还是忍不住要当面说呢?

玲子可以直接垮脸,正告他们:“你们同意不提这个,我才回来过年的;如果你们再多说一个字,我就马上买车票回去!”

——而不是因为没有心理准备,呆在当场,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如果他们还是要说呢?

直接走人啊,即使不方便买票,住酒店也要离开。

——用你的坚决,告诉父母你的底线在哪里;用你的行动,教会父母尊重你;用你的智慧,走出和父母的情感纠缠。

当然,这一切发生的前提是:玲子能够看清并接受现实,不再对父母有任何期待和幻想。

【06】

以上这些,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

但是,这些仍然只是“我的”道理,而不是“你的”

怎样才算是“你的”道理呢?

还是我以前说过的:

就是当你想到父母时,真的不再有一丝一毫的不满和怨恨。

——不是你要求自己“放下”怨恨,而是怨恨主动放下了你,你想怨都怨不起来。

就是父母今后无论怎样对待你,你都不会再起任何情绪。

——不是你要求自己“原谅”父母,而是你根本就不觉得他们需要被原谅。

如果还有不满,还起情绪,怎么办?

很简单——

继,续,写!

如果明白道理,也知道方法,就是无法行动,怎么办?

那是因为你还不想长大、不想独立,还想和父母继续纠缠下去。

那也随便你。

因为你有不长大的自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