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神似宝玉的张岱,晚年在湖心亭看的是雪,还是一个时代的覆灭?

2020-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泠江阅读

张岱何许人也?明末清初的史学家,文学家?年代身份都有了,看似全面。寥寥十一字,高度概括了他的成就,但是背后的一生却被轻描淡写的带过。而他的一生我们主要可以从《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以及他的《自为墓志铭》中窥见一些。

(图为张岱画像)

“明末清初”四个字意味着朝代的更迭,注定着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物必然会经历很多的挣扎。两种可能性,随着旧朝代一起湮没、努力融入新朝代。但是张岱哪一种都没有选,他用余生给自己书写了第三种可能。

(明末清初版图)

网上有一种说法:“早年的张岱像是贾宝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张岱的一生,看看这种说法是否可以立得住脚。

(图为贾宝玉)

其一。从家境上而言,张岱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名门贵族--这点与贾府的背景极为相似。

(贾府格局简图)

其次说到兴趣爱好上,张岱曾在《自为墓志铭》中描写过:“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这点又与宝玉不谋而合。

(《自为墓志铭》张岱 节选片段)

说起张岱,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为了喝奶酪亲自去豢养一只牛、自制的饮品“兰雪茶”……而宝玉也不甘心让出“吃货”的称号,及时在被老爹暴打之后也心心念念着莲叶羹。生活都那么苦了,总要用一样东西去疗愈自己。显然这二位在吃这条路上也达成了共识。

(莲叶羹)

再有就是,《红楼梦》中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宝玉厌恶仕途经济,而张岱也不例外。在清朝时科举考试是众多人实现仕途梦想的路途。张岱自认为别人考不上是因为才华,而他只是没有写出符合八股文文章的格式。落榜后的张岱撰写《跋张子省试牍三则》,虚拟“张子省”这个名字来讽刺考官。失意之后便是一生不仕,纵情山水。与宝玉最后的出家又是何其相似。

(古时放榜情景)

但我们追本溯源,张岱对于八股文的厌恶究竟是从何而来,就必须要联系到明末年间的整个社会风气和思想问题。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所一直以来提倡的都是“存天理,灭人欲”。整个程朱理学看似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极大地违背了人伦道德,迫害了许多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也阻挡了历史前进的脚步。而受到迫害的知识分子里就有张岱的父亲和他自己。这更加坚定了张岱反对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的想法。

(宋明理学集大成者)

1644年,随着李自成的入关,朱由检自杀。存在了276年的大明王朝缓慢退下了历史舞台。满族的铁骑踏入中原,王朝成了满人的天下。而这些旧朝代的人该何去何从?此时的张岱仿佛已经看透了余生,在将近知天命的年纪,他悲壮的写下了《自为墓志铭》。照理来说,墓志铭多为亲友所著,极少有自己亲自动笔写的。随着明亡,张岱已然明白自己也走到了穷途末路。国破家亡,怀旧伤感之下,为自己撰写了墓志铭。他把自己的前半生细细抚摸,慢慢品味一番,再回首,已然是恍如隔世。

(图为朱由检)

亲朋好友先后撒手人寰。堂弟张培,好友祁彪佳,“文学知己”周懋明,结发好友周懋榖。徒留张岱一个人在人海漂浮。一篇篇的祭文无不在提醒着他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了。死了固然是种解脱,但活着的人才需要更大的勇气。

(向死而生)

他没有选择与故国一起沉沦,也没有随遇而安为清朝效力。他走了第三条路:消极避世。于浙江剡溪山中躲避时,他记述了自己在湖心亭看雪的整个过程。辽阔宽广的天地之下,只有一芥小舟,两三人而已。这是何种的孤独?茫茫天地间,张岱感觉到自己的渺小。雪在纷纷地飘落,落在船上,落下湖中被融化,像是一个缓慢降临的一个朝代,重重砸在了他的身上。他成了一个时代更迭的见证者,所有的悲伤无人倾诉。那一声的叹息也被历史的长河无情的吞没,只剩下长久的寂寞。

(湖心亭雪景)

“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晚年的张岱所剩无几,但是生活上的贫困打不倒他。1649年的他,开始潜心著述。在文学方面,先后写成了《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大易用》、《琯朗乞七录》、《三不朽图赞》……在哲学上,他的思想有着美学化倾向,继承了王阳明的学说,从《湖心亭看雪》就折射出了他“天人合一”的一种思想观念。同样作为一个朝代颠覆的见证者和史学家,张岱没有避讳,理性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陶庵梦忆》封面图)

张岱的后半生是寂寞的,只能独自修行。一个人在面对了大起大落之后,我们在张岱身上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割裂感”。前半生的肆意潇洒,后半生的穷困潦倒造就了他一身的哀愁气息。他只是一个被时代遗忘的耄耋老人,孤独活到了93岁,然后去找他那些早就已经走散了的朋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