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村外—3
先生在微醺之后,总喜欢与我分享他学生时代的往事,今天的主角是一位女同学。在我们结婚的十余年间,我与她有过两次会面:首次是在我们的婚礼上,那时的她,亭亭玉立,苹果般的脸颊饱满光泽,温婉秀丽的面容令人难忘;第二次则是两年前,她那头乌黑浓密的秀发让人艳羡,双下巴隐约可见,或许是为了掩饰中年的丰腴,她选择了T恤搭配牛仔裤,脚踏一双运动鞋,装扮简约而朴素。
这位女同学是先生的青梅竹马,他们的童年与青春岁月交织在一起,共同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她是先生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说,后来她学了美术,先生则学了乡村医生。当他年仅二十岁时,便从乡镇医院的实习生身份逃离,投身于繁华都市的流水线工作,我问他所追求的是什么,他回答:“见识过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又怎能甘心于箪食瓢饮的清苦呢?”
早年,女同学还与先生保持着联系,每逢佳节,两人回到故乡时还能相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逐渐疏远。或许是因为对方所处的圈子已经不同,她一直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追求着自己的理想。而立之年,她仍未步入婚姻的殿堂,而我和先生那时正忙于经营我们的小家庭,养鸡创业。当她邀请先生参加她的喜宴时,我猜测她可能已经加入了高龄产妇的行列。
女同学最终嫁给了一位博士,他在南方的经济开发区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她所生的第一个孩子便拥有了某国的绿卡。对于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来说,她已经实现了阶层的跨越。两年前,我们互加了微信,出于对同乡的尊重以及对个人品牌的推广,我们通过朋友圈对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两年前,她与夫家一同移民国外生活。她实在是一个强大的独立个体,在国外的华人圈中,她转行成为了一名美术老师,同时仍在经营着国内的工作室。
没有人会想到,我的学画生涯最初是追随一位拥有二十万粉丝的美术业余爱好者开始的。为此,我购买了她的一个手绘包,以纪念我对她的喜欢和崇拜。之后,我又欣赏到了许多素人和专业老师的作品,它们越来越吸引人,而富有创意。这两年来,我有幸欣赏到了这位女同学的诸多作品,她的教学思路、色调和画风都让我惊叹不已。一个在乡野长大的孩子,竟然拥有如此独特的审美眼光!她把中国风民族风宣扬到了海外,孩子们为此获得殊荣,这是黄土地赋予她的光华吗?
与她交谈时,我不敢提及“临摹”二字,那会显得我过于浅薄。短时间内,我无法逾越这浅薄的思维,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着她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