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行如隔山简书电影院『闲话电影』

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为什么会增长乏力?

2017-02-10  本文已影响62人  旦牛

2016年底,中国电影交出了454.9亿票房的成绩单,与年初各行业预测的600亿票房大关相去甚远,过去几年间,中国电影票房在过去4年里年平均增速为30%,而2016年票房同比增长由双位数跌至个位数,仅为3.22%。远远超出了各行业的预期,是什么因素致使中国电影票房增长乏力?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观影红利消失

一个企业和行业都有必须经历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稳定期和成熟期,电影行业难逃行规,过去13年,每年中国的电影票房都在以不低于25%的速度成长。这也是17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增长最慢的一年。

观影人口红利消失

如果将2002年到2015年定义为中国电影行业的成长期,那么从2016年开始,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稳定期,就和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消失的道理一样,观影人群的红利也消失了,前几年可能随着大家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观众的观影习惯在不断养成中,当大家的观影习惯养成的差不多的时候,观影红利就消失了,这也许是因为电影票房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

二、票房造假和偷票房

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认为,今年的电影票房增长乏力是因为一些缺乏监管的影院大量偷票房,导致了2016年的票房增长仅为3.22%。

票房造假引起行业监管趋紧

缺乏监管道出了行业的一些不足,大量偷票房似乎有悖常理,与出品方,发行方的幽灵场和票房造假,也许偷票房只是九牛一毛。今年随着金鹿集团崩盘,叶问3票房造假浮出水面,引起了监管层对票房采取了更加严厉的监管,挤出了 票房的一些水分,也可以理解为16年电影票房增长乏力的原因。

三、优质内容缺乏

虽然16年整个电影票房市场可圈可点,事实上,2016年贺岁档7天上映的9部影片创下了了36.5亿的票房,所有电影人对于2016年票房突破600亿还信心满怀。

打铁还需身硬,好产品才是硬道理

而事实上却是,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等重要档期的票房却接连遭遇下滑。2016年,人们很难再找到像《大圣归来》、《捉妖记》、《寻龙诀》、《夏洛特烦恼》这样的爆款电影,观众本身的投票越来越看重内容。在豆瓣的评分方面,《盗墓笔记》仅获得4.7分,《绝地逃亡》为5.6分,都没达到及格线。

四、是票补退潮惹的祸

业内有不少声音,认为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出现增速瓶颈主要是因为票补退潮。

补贴大战到此结束

过去几年,在移动互联网大潮的推动下,在线票务平台为了吸引用户,通过大规模票补的低价策略来吸引更多用户下载APP。现阶段流量红利已经近乎消失,在线购票比率持续上升,票补的力度明显减弱。用户观影需求渐减。

五、观众迭代 大导演集体遭遇滑铁卢

2016年末,无论在一线还是二线城市,90后已经正式取代了80后,成为最主力观影人群。成长于网络时代的90后,展现出了更多与此前主流观众不同的特点,他们比以往观众更在乎内容是否有趣,显示出了更主流的观影口味。

不管你拿过什么奖,跟我有什么关系

他们并不盲目追寻流量明星,不迷信权威。当王家卫、李安、斯皮尔伯格、张艺谋、冯小刚等大导2016新作均未取得预期票房成绩时,也许背后更深的原因是,年轻观众的口味发生了变化。

六、观影成本上升

这里的成本不是说看一张电影票需要多钱,主要是观影的机会成本太高,一场电影虽然只有两个 小时左右,但是在观影之前需要筛选,等待,到达影院,其实这些机会成本是蛮高的。

哎,电影院要是我家开的就好了

而许多观众观影结束之后,感觉似乎这些时间花的不值,还不如以后在网络上看,或者说开个视频网站的会员就可以观看,不需浪费那么多的成本。

也许以上六点就是为什么致使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2017年,电影界都陷入了沉默,因为谁也没有能力预测17年的电影票房,不可预期因素太多,不是因为一个《我不是潘金莲》在网上叫嚣对骂,就可以创造一个奇迹,依靠营销获取高票房似乎变得没有那么容易,观众会用自己的脚去投票,对骂,也许只能让大家看看热闹,对于票房的贡献也许只是九牛一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