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艾叶,吃粽子
中午,不经意间翻翻日历,猛然发现今天已是阳历六月三日,农历五月一号了,就是说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就要来了。
我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如此飞快,感怀流年的飞度,感觉辞旧迎新的烟花的香味还未全然退去,怎么一年就快到半呢?时间好像是憋着气,要同我们赛跑一般,稍有懈怠,就会被它甩得老远,一想到还有很多的事情没做,很多计划没来得及实施,内心不禁惴惴不安。然而,急归急,日子还得要慢慢过,心态一旦不好,将会更无从驾驭瞬息万变的现实。我横下一条心,做好自己,其余的,由它去吧。毕竟,时光是哀求不来的。
插艾叶,吃粽子感叹也罢,不舍也好,可一想到端午的艾香和可口的粽子,一想到可以借放假之机,回家团聚,又觉得索性让时间过得快点,再快点!管他三七二十一,该来的就让它早点来吧!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节也是在不断演变的,据传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著名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也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个别地方称是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
如今,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以上,仅是对端午节演变的一种赘述吧。
端午插艾又有何意义呢?
我特别喜欢艾叶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香味,记得,孩提时代,一到端午那天,大清早,父亲就会从地里砍一捆自家栽种的艾草。如果哪家没有种植,也可以找栽种艾草的邻居要上一把的。当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时,父亲就会把艾草插在大门和内门的门头两则,有的就索性在门的两边各方好几根艾草。小的时候,我们也不管其中的意义,单就觉得好玩,只要是过节,可以弄点好吃的,饱饱口福,解解馋,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当时我们过节的最大意义和收获。
老家一直到现在还流传“送端午”的风俗,就是,男女青年刚刚定亲,也叫做“看门楼”了,遇到端午是要送节礼的,花钱多少是另外一回事,反正意思要表达到,也表示一种尊重吧。另外,姑娘出嫁了,每逢端午也要回娘家给父母辈送节礼的。在我的印象中,送节礼却是充满仪式感的,每当端午前几天或端午当天,就看到很多年长的男人或女人,提着篮子,或者挑着稻箩,当然都是用红布盖住的,在崎岖的小道上一路狂走,脸上堆满了喜悦,根本感觉不到丝毫的疲倦之意。好像拎着或挑着的都是全家的希望!另外,送礼者还要根据对方家里的人数,按人头买一把扇子,不管对方家里有没有,都要买,这是风俗,至于具体有什么寓意,我也无从考究。路上,若是遇到熟人,就停下脚步,拉呱几句,特别是男人之间要是会抽烟的,就要递根烟,然后对着吹,有说有笑的,热闹得很。有时,作为男方的后生,是要去准丈人家接未来的媳妇来家里过节的,那个年代,人是太淳朴,一路上,因为害羞,走路连并肩都不敢,话也很少说,大不了就是偶尔四目相视,报以甜甜的一笑,更多的时间,就这么一前一后地走着,步子迈得不大也不小。但一对年轻人的喜悦之情,是瞒不过别人的眼睛的。
插艾叶,吃粽子然而,现在,这种送节礼的风俗正在逐渐淡化,年轻人,不大相信这些老派做法,当然,这件事也不能说是对,或者说是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强求不得的。也有很多人常年在外挣钱,甚至连过年时老家都不回,还有的举家搬迁走了,就更是很少回老家的,长年累月连个人影都很难看见的,又何谈多走动呢?若此,时间久了,关系也就逐渐淡化了。凡事有得就必有失吧......
对民间一直流行“端午插艾”的做法,我是非常感兴趣的,通过了解,发现插艾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端午节处于春夏之交,五月被称为毒月,五日被称为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艾是菊科草本植物,其茎叶散发出来的香味,可驱蚊虫,净空气,还可入药,具有理气血、祛湿寒的功能。由此看来,端午插艾不仅是节日中的点缀,更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艾叶确实是个宝贝,干燥的艾叶,冬天放在热水里浸泡,用来熏脚,确实能去寒气和治病的,而且人也没有什么痛苦。
插艾叶,吃粽子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关于端午插艾的传说。据我所知关于端午插艾,就有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是,黄巢与草叶的故事。唐朝末年,战乱连连,到处都是逃难的人。一天,黄巢见到一位大嫂手拉着一个小孩子,却背着一个大孩子,心怀好奇,便问大嫂:“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拉的又是何人?”大嫂流着泪答道:“背上大点是我小叔子,小点是我亲生儿子。”大嫂又答道:“小叔子虽然比我儿子年纪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体弱生死未卜,无再生育能力,我年纪轻,就是把儿子丢了,以后还会生育。”黄巢一听,面红耳赤,自觉惭愧,心想:一个妇道人家尚能这样孝顺并懂得做人道理。我何不顺水推舟,卖个人情,饶了她们呢?便对大嫂说:“大嫂,难得你有这般好心,为避杀身之祸,你可在端午节那天在门首上挂菖蒲、艾叶作标记,自会有用的。”别了黄巢,大嫂携儿背叔回到自己村上,并沿路将此话告知众乡邻。端午节那天,黄巢指挥大军杀奔江南而来,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菖蒲剑、艾叶,无法下手,如杀下去,又恐错杀大嫂一家,有失诺言。故而,令手下兵将停止杀戮。为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人们就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个习俗也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另外一个版本是,孝子与艾草的故事。说从前有个孝子,这天和他老娘去赶集,老娘走着走着就走不动,孝子弯下腰背着老娘就走,这情景被路过的一士匪看见了,士匪很感动。因为端午节这天士匪们要下山抢劫,土匪不想伤了这个孝子,于是告诉这个孝子,端午这天在门上插艾蒿可保平安。孝子回去后就告诉全村人,让他们端午节这天在门上插上艾蒿可保平安。全村人都照做了。端午节这天,土匪果然来抢劫,出发前土匪头子有命令,不许碰门上插艾蒿的人家。当他们来到孝子所在的村庄时,见每户人家门上都插有艾蒿,想起头头的吩咐,所以他们就没有抢那个村庄。从此,端午节门上插艾蒿防土匪的事就不胫而走,插艾风俗也就一直流传至今。
插艾叶,吃粽子上述两个传奇故事,是真是假,暂且不用去追根究底,至少寓意是美好的,都是告诉人们,做人一定要一心向善,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其实,世上之事,总归是有因果的,且不说善恶总会有报,至少做个善良的人,内心是永远安稳的,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艾叶翻翻白,榴花叠叠红。 年华惊客枕,心事逐邮筒。”我现在客居他乡,也没有土地自己种植艾草的,但是我总会记得在端午时节去买一把或者一小捆艾草,在我的心中,端午节的美好记忆是永远也挥之不去的。
说过了插艾叶,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说说吃粽子的事情。
“水团粽子恰登门,白酒持来更满樽。节物人情总堪醉,况归田里已承恩。”一个小小的粽子饱含的是文化,是历史,是仁义,是沉甸甸的爱!
插艾叶,吃粽子端午食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据考证,粽,属“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为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字本作“糉”,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插艾叶,吃粽子到晋代,粽籺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到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明清两代,粽子成为吉祥食品。至今,每年五月初,我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粽子的风味也很讲地域之分的,如苏州粽子,广东粽子,海南粽子,闽南粽子,四川粽子,北京粽子等。
我印象中吃粽子最深的风俗是与三闾大夫屈原有关系的,就在这一天,屈大夫救国无望,怀恨抱石投了汨罗江。屈原投江后,当地老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老百姓又怕江河里的鱼等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鳖蟹糟蹋屈大夫的身体。年复一年,人们为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就要包粽子、划龙舟,并成为一种风俗。
插艾叶,吃粽子不管是真是假,寓意确实特别美好,在任何时代,人们对品行高洁者总会充满敬意的。
几十年来,各色粽子,我也尝过一些的,各自都是风味独特,没得说的。但平心而论,就饮食习惯来说,我还是喜欢吃母亲包裹的粽子。
我老家位于山区,包粽子的箬叶多得是,而且这种植物是可再生的,今年摘了,明年就会重新长出来,是一种真正的再生资源,感觉用这种叶子包裹出的粽子,味道就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包粽子是很讲究的,糯米的选择,佐料的搭配,煮粽子的火候等,都将会影响到粽子的味道。母亲在这方面确实是个行家,在我们老家,谈起她裹的粽子,大家都会赞不绝口,还是小有名气的。母亲裹的粽子,大家都觉得很好吃,我也觉得很好吃,于是我就想,到底好吃的原因在哪里呢?为此,我多长了个心眼,有时,在母亲裹粽子时,就不动神色地观察,当然,这可不是“偷着学艺”。
插艾叶,吃粽子母亲裹粽子,一般都会全方位考虑吃粽子的人群,人们常说“众口难调”,这话真是说出了一个真理。那么,如何来“调和”这个矛盾呢?母亲就会在糯米中适当地加点籼米,这样裹出的粽子糯而不腻,哪怕是胃肠道不是很好的人,每次也可以吃上几个的。还有,就是佐料和用油也是很有讲究,通常情况下,母亲不喜欢在糯米里掺杂各种肉类等物件,比如咸肉、咸鸭什么的,除非我们提出要求,她才会适当地加点肉类。母亲喜欢用猪油,再适当地加点老家产的茶籽油,这两种油掺在一起,就好像是发生化学反应一般,待粽子煮好后,打开碧绿的粽叶,空气中就会弥漫着一种独特的芬芳,闻着味道,就会馋得不行。考虑有人喜欢吃辣,母亲就会单独裹一些放辣椒的粽子。
插艾叶,吃粽子还有,据我观察,粽子的好吃与否,与粽叶包裹的松紧度还有着很大的关系,裹得太松的话,煮到一半,往往粽子就会散包的,叶子里的糯米失去粽叶的“保护”,在滚开水的煮沸下,结果是,粽子不是粽子,糯米饭也不是糯米饭,一塌糊涂,简直不能忍视。母亲包裹的粽子,松紧度总是掌握得恰到好处,裹粽子时,只见她稍微用力地把装满糯米的粽叶,在脸盆上嘚几下,糯米粒之间就会挨得更加紧密,煮出来的粽子,打开粽叶后,瓤子就会更加瓷实,也更有嚼劲的。
现在,再简单说一下,煮粽子的火候问题,母亲煮粽子通常都是用柴棒子来生火,一顿高温猛煮后,待粽子熟了,想吃的话,可以先尝尝鲜,然后,就把锅灶里的明火熄掉,紫火要留着,让粽子再慢慢地焖,这样煮出来的粽子就更加入味,吃起来就更加香糯,可口!
母亲由于裹粽子手艺好,一般逢年过节之时,都会有亲友请她帮忙,她也很乐意!毕竟自己的手艺被人们认可,再说也可以帮大家一点小忙,何乐而不为呢?由于母亲会裹粽子,所以我们家是经常吃到这些在别人看来“很稀罕”的食品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想想,再过几天,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粽子,我的心情有种难以言说的激动。期待着早点回老家......
插艾叶,吃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