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门口的槐树下
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草丛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又到了夏天,当耳边《童年》的旋律响起,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关于门口槐树下的记忆。
对爷爷家最早的印象就是和弟弟妹妹一起踩着奶奶的三轮车在他家的院门口的坪里转圈圈,而爷爷则拿着蒲扇在槐树下的板凳上坐着乘凉,时不时的给我们讲一些古书里的道理,具体是什么,那时只专注于游戏,不懂话里的意思,便也不记得。现在爷爷家门前没有了大槐树,广阔的坪也被密集的房屋占据,而爷爷呢,自从八年前换上小脑萎缩综合征,身体大不比从前,只能坐着椅子上看看电视、读读报纸。
爷爷是我们乡里公认的读书人,听他讲他上学那会儿我们乡只考上了两个高中生,爷爷便是其中之一,但生不逢时,即便读了书日子也过得不如人意。早年爷爷是个教书先生,但是在那个年代不重视读书,工资难以糊口,后来遇上文化大革命,具体发生了什么我没有问起,只是知道即便别人几次请,他也再没有去过学校了。
听他说没有教书后去做了几年的会计,但是工资还是很低,家里有四个孩子,难以维持生计, 于是便离了职自谋生计。从我记事起 ,爷爷做过豆腐、买豆腐,还给人家写东西,还有就是做木匠设计,具体还有哪些不太记得了。
在我印象中爷爷是个“懒人”,因为他是我见过的在农村不工作也不做农活的人,先前可能是做小买卖,后来患病不能做农活,所以是个一辈子没有做农活的庄稼人。他不做农活,但指挥起来头头是道,每每到了农忙的时候,大家都在田里忙活,爷爷则在田头上指挥着,这个要什么时候浇水、种子几时撒、那块田肥料需要多少斤……
爷爷还是个固执的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不容别人反驳,好在大家都敬重他,不跟他硬着来,这或许也让他更加固执了吧。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只要身边人能够理解也不必作好坏之分。
爷爷一辈子清贫、节俭,却又有着天生的乐观心态。爷爷奶奶在最贫穷的年代操劳四个孩子,维持生计就已经很困难了,更别提物质上的享受了,但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很满足当下的生活。爸爸和叔叔们也继承了他们节俭的习惯,即便现在日子好了,也从来不会大手大脚的花钱。
每次去看望爷爷,他都会跟我讲最近发生的国家大事、新闻动态,虽然行动不便,但是通过电视这个窗口他时刻关注着国家时事和社会民生。从他的话语里读出的都是对国家飞速发展的自豪感、对中国共产党为民请命的感激和对比世界各国形势之后的“国民自足感”。由于爷爷患病,行动不便,这么多年得到了很多人(特别是奶奶)的照顾,爷爷的话语里偶尔流露出对人事的感激和对对世事的坦然。
爷爷一辈子也没有改他早年教书说教的习惯,每次和我聊天他都会教育我要珍惜现在的工作,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要对得起这份工资;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要好逸恶劳,要求上进;要知足常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以前听就听听,但现在回家次数越来越少,爷爷也年事渐高,越来越感受到这种“聆听教诲”的弥足珍贵。
院门口的槐树不知去了哪,也不知被雕琢成了什么,但是槐树下的记忆中的爷爷一直都没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