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老师
在这个静默的阳光午后,我一边等着洗衣机中的衣服,一边坐在沙发上,慢悠悠点开了武志红推送的文章《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点开前,我以为她是一个具化的人物,用一篇文章讲述她所经历的故事,然后反映出人生百态和心理学道理。
点开后,我随着文字一点点往下看,看到林先生对着往生的妻子诉说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时,我的眼泪开始不争气的留下来。然后映入眼帘的是“大体老师”。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名词,然后看完全文才知道这个名词背后是一群默默奉献的群体。遗体捐献者无偿捐出自己的遗体供医学院学生学习,他们被尊称为“大体老师”。
我不知道,我无意中点开的文章,竟然如此击中我的心房。看完整篇文章,我已经泪目。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群体,我迅速打开了文章推荐的只有短短14分钟的纪录片《大体老师》。
故事发生在老上海里,提出捐赠遗体的是三个儿女的年迈的老母亲,这个时候她的状态已经是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但很明确地作出了自己成为“大体老师”的意愿。志愿者拿着捐赠协议在家中等待三个儿女签字的时候,矛盾发生了。大儿子主张尊重妈妈的意愿,小儿子觉得此为不孝同时有违风水,二女儿坐在中间边调和边抹着眼泪。或许大家都没有想通母亲为何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做这个选择,对做儿女的他们也意味着挑战。就这样,第一次商讨无结果,志愿者阿姨先行离开。
大儿子跑去母亲要捐赠的学校,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一呆就是一下午,我想他或许认为他是来看看母亲未来留在地方,是一种念想也是一种劝服。
中间插播了老太太外孙女也即将为人母的镜头,一方面对即将生产自己表露出担忧,一方面感叹外婆的勇气。为母则刚。
镜头一闪,外孙女的孩子已经五个月,也是老太太正式被送去学校的日子。故事中没有描述最后他们是如何达成了共识,同意母亲成为“大体老师”。但看到一直持有反对意见的小儿子最后送大哥二姐到学校的场景。
母亲是往生了吧,活着为家庭奉献,去了也要以另一种价值奉献。当三人听见医学院的学生们念下对“大体老师”的致辞时,每个人都默默留下了眼泪。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必然面临的结局,但是往生后却有一群默默的人以另一种特殊的形式提供了重大的价值。
为什么“大体老师”的故事会如此触动我?一是,给我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课程,像警钟一样敲响了倒计时,请认认真真地活好每一天。二是,更深层次得是我们既要好好活,也要好好死。
最后,再次致敬“大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