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
1.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学习理论的走向实践的田野,在田野实践的一线老师应主动走向理论的指引。
四个改变:一是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二是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三是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四是改变区域的教育生态。这四个改变非常有价值,但是要达成,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努力。
书中提到了西方几个基本的教育理论,知之甚少,特拓展学习。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知识观:建构主义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个体而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个体的知识经验背景决定的。知识被视为一种主观建构,通过个人经验形成和重构。
学习观:学习被视为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知识经验。学习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学习者必须积极努力地理解新经验,并将其与自己关于某个主题的先验知识或信念联系起来。
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每个人的理解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学生是自己学习过程的最终责任人,他们自己构建知识,无人能替代。
教学观:建构主义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情景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引导者、支持者和挑战者,帮助学生探索和构建理解。
社会互动:建构主义认为社会互动在学习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对话、协作和会话促进知识的综合解释和意义建构。学习不仅是个体行为,也是社会和语言中心的行为,需要交流和合作。
情境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认为有效的学习需要创造有意义的情境以支持学习。学习过程包括旧知识的重组和重建,以及新知识的有意义构建。
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
信息处理与内部心理过程:认知理论强调人类思维过程、感知、记忆、语言和问题解决等内部心理过程的重要性。它将心理学视为对信息加工的研究,认为人类通过内部结构的形成与改组来学习,而非简单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主动学习与深度信息加工:认知理论认为个体是主动的学习者,通过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可以提高理解和信息保留能力。这一理论强调先验知识和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认为个体能够自主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认知结构的构建与重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征和任务。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改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个体通过改变认知结构来应对新的情境。
认知与行为的关系:认知理论主张心理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体的不良认知方式,而非外部事件本身。通过对不良认知模式的识别和纠正,可以改善情绪和行为表现。
认知内容特异性:认知理论认为,意义是由个人构建的,并且在特定上下文中具有正确或错误的特性。当认知扭曲或偏见发生时,意义变得功能失调或不适应,从而影响情绪、注意力、记忆和行为。
社会互动与文化影响:认知理论还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出,认知发展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学习是内在协作的过程。
终身发展: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发展贯穿一生,技能随年龄和经验变化而变化。这一观点强调了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生活经验紧密相关
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
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的主体。它主张心理学应以人为中心,关注个体的内在体验和感受,以及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尊重个体: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注。治疗者应尊重患者的自我认知和体验,不试图改变患者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特质。
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推动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鼓励个体追求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
自由意志与责任:人本主义强调个体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同时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它鼓励个体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整体性与主观体验:人本主义将个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关注个体的思考、情感、行为和精神维度。它认为个体的主观体验是人格研究的核心,并强调人类潜能、精神和个人责任。
无条件积极关注:人本主义强调无条件对一个人全然的欣赏和接纳,认为只要给予充分的接纳,人就会自发地向上生长。
文化多样性与社会责任:人本主义尊重个体的文化背景和差异,认为文化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丰富资源。同时,它也强调每个人都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多元智能的核心观点: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智力并非单一类型,而是由多种不同的智能组成。这一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旨在扩展我们对智力的理解,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
加德纳提出了八种主要的智能类型: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些智能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力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智能组合,这些智能以多种方式进行交互,塑造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同时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此外,多元智能理论还指出,智力的发展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这种理论挑战了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倡弹性的智力观、全面的人才观、平等的学生观、个性化的教学观以及多元化的评价观。
学习科学的核心观点:
学习是主动的活动:学习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需要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提供选择权和个性化发展机会至关重要。
情感与动机的重要性:学习不仅仅是认知过程,还与情感、动机紧密相关。情感支持对学习有积极影响,内在动机优于外在激励。
学习的非线性和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学习路径不同,应采取多年龄段分组策略,而不是简单地按年龄划分。
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学习的关键,需要培养自我意识、反思和规划等技能。
知识的构建:学习建立在先前的知识之上,新信息必须与已有知识相关联,包括文化相关性。
反馈的重要性:学习需要来自同伴、教师和环境的有意义和频繁的反馈。
社会性学习:学习是社交的,关系、协作、对话和包容性的学习社区至关重要。
学习环境的影响:安全、包容和归属感对学习效果有重大影响。
神经科学与教育的结合:学习科学通过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教育等多学科研究,理解大脑如何学习以及如何提高学习效果。
实践与重复:实践对于学习至关重要,但并非所有实践都相同,教师应设计实践活动以促进持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