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红楼梦(6)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在第五回,我留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宝玉会知道秦可卿的小名?其实,秦可卿的身份之谜一直被研究来研究去,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有人说她是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女儿,有人又觉得她的确是秦业抱养的孩子。听得的声音多了,越来越发现自己对她的身份如何,已经不太想去探个究竟。
宝玉知道可卿的小名,很直接的答案是文本告诉我们的,宝玉叫的并不是现实里的可卿,而是太虚幻境里的可卿,作者如此安排,依旧是一种以假乱真的写法,让读者陷入如梦如幻的情景之中。再者便是,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身边关于自己的事,比如一些关于自己的流言传了很长一段时间,结果自己却是最后知道的那个。也许,秦可卿的小名别人都知道了,但她却不知道别人知道。
第六回是接着第五回宝玉梦醒的故事。宝玉醒来,迷迷惑惑,若有所失,八个字将那种初醒的人物状态逼真的表述出来。而后,袭人帮宝玉系裤带的时,发现宝玉遗精了。袭人很聪明,并没有声张出去,这种生理反应现在看来很正常,但到当时传出去也许是不被理解的。
到了晚上,宝玉便和袭人偷试了警幻仙姑所教的云雨之情,袭人因为知道贾母将自己许与宝玉,觉得不越礼,可是后面又有一句幸得无人撞见,你发现是矛盾的,即不越礼,又何怕撞见?在后面,我们知道这一事成了宝玉房里丫鬟种的话柄。当然此后,宝玉与袭人的情感升温,同时产生了不一样的变化。
结合第五回来看,宝玉在经历一场梦幻后并没有开悟,同梦的结局一样,堕入迷津。在这里,宝玉和袭人云雨并没有像《金瓶梅》那样写得露骨,相比之下凸显出《红楼梦》雅的地方,更注重礼的地方。去年,我认真阅读《金瓶梅》后,并没有想着去给这两本书去进行比较,我觉得这是两本不同人群阅读的书,一本是青春小说,一本是成人小说。处于青春的人读《金瓶梅》会觉得粗俗不堪,而成人去读《红楼梦》会觉得它太过理想化,特别不真实。这是不同的视角,所以在读这两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去调整自己,带着青春的记忆读《红楼梦》,带着人间世俗去看《金瓶梅》,这样你才会找到书里对自己更有价值的东西。
另外,在我看来,《金瓶梅》更多的时候是一出喜剧,而《红楼梦》正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
在结束第五回延续的故事之后,小说家似乎不知道从那里写起,突然想起了一小小人家,是以前与王家连宗的狗儿家。狗儿就是板儿的父亲,他还有一个女儿叫青儿,但青儿在后面我们再也没看到过她出场。
狗儿家祖上是京官,故此才有连宗一事,但到他这一代是个农民,娶了姓刘的妻子,因夫妻俩工作忙,接了岳母刘姥姥来照看孩子。因此,有了后面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故事。
在书里我们看到刘姥姥是一个有些年纪的老寡妇,不难知道刘姥姥极有可能是刘氏认的一个干妈。这年冬初,这一家子日子难过活,于是在家里商量起对策,提出了去贾府讨生活的想法。
在狗儿与刘姥姥的对话里,我看到了一个乡下老太太的智慧,看到了一个乐观的,通情达理的,明事理的老人。因没有熟人,狗儿想到了周瑞,周瑞曾和他父亲因争买地之事结下过交情,有了这么一个搭线的人,刘姥姥决定去碰一碰运气。她说:“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一个豁达的老太太,有时候,我们看一个人够不够乐观,在于他能不能把最坏的打算想透彻,而刘姥姥就想透彻了。所以,我们常常教孩子要乐观,可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一个乐观的人。成事了,我们高兴,没成事,便是一副消极的态度。这样的一个刘姥姥与吃惯了嘴、好面子的狗儿是一个对比。
刘姥姥带了板儿,去前还教训了他几句,可能大家觉得这个教训就是教导,可是,结合后面刘姥姥几次教训板儿,我看到了刘姥姥的紧张不安,这是她要进城的不安,像我们即将从家里出发去考试的那种心情是一样的。
到了贾府门前,刘姥姥几个看门的在聊天,于是“蹭”了上去,这个蹭字用得太好了,她不是那种大模大样的上去,也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上去,她是那种带着试探性的小心翼翼上去,就像是一个边缘人物要去靠近重要人物的感觉,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也经常看得到一个不合群的孩子要去接近一群玩得正嗨的孩子,大概就是这种情形。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细节性的,字词句表达的东西都是惟妙惟肖的,符合情景逻辑以及人物性格的,并不是需要多么反转的情节,多么华丽的辞藻,多么颠覆人生的观念,有时,简简单单的故事,它所传递出来的能量也很大。
同时,我又看到了一个礼貌的老太太,刘姥姥蹭上去问:“太爷们纳福。”太爷是一个比较尊重人的称呼,然后她还加一个受福。读到这里,我在想自己,有时候去别人家问路或者在保安亭询问时,有没有这么礼貌?
那几个人还打趣她,让她去墙角呆呆地等着,我觉得这又是一个人性的对比。从这些个下人不难看出贾府的纵容和无礼,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后来,是一个老人和小孩帮助刘姥姥成功地见到了周瑞的媳妇。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小说家故意安排,一定是要小孩和老人为她指路。我想小孩是真纯的开始,老人是回归真纯。在其他的小说、诗句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到这里,我又觉得这位老年人和这群小孩与看门的那些人又是一个对比。
其实,我们在写人性的时候,直接去写很难,你说那个人好恶,做了好多坏事,多少显得苍白无力,而通过一个善人突显出那个人的恶,效果就好多了,深刻得多了。
随后,刘姥姥见到了周瑞家的。其实,接待这事本不属于周瑞家的管,但碍于情面,再加上她本也是个爱显摆权力的人,所以揽了下来。在带着刘姥姥去见王熙风前,周瑞家的说了一些贾府里的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主人知根知底的管家,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个乡下老太太的善于言辞,在她俩的对话中,刘姥姥说的话并不多,但每一句话都恰当中听。有时候,读红楼梦,我觉得最吸引我的地方,并不是书中的诗词,而是每个人物所具各自特色的语言。
然后,我们再次从周瑞家的口中听到了王熙风的个性,跟前面冷子兴讲的话语十分相似,但这里我们依然还不知道周瑞家与冷子兴的关系。此次的铺垫是为刘姥姥与王熙风的第一次见面,也是为这对有着命运纠结的亲家铺垫。
因王熙风在伺候婆婆王夫人吃饭,周瑞催着刘姥姥快走到了倒厅,然后让她在这里等,我们可以看到刘姥姥在这时又教些了几句板儿。周瑞家先找到了凤姐的心腹平儿,跟平儿介绍了刘姥姥。刘姥姥以为平儿是凤姐,本要称呼请安起来,后来细心之下发现不是,才没闹笑话。
在戏剧里经常有一些丑角负责逗笑,在红楼梦里一样有,而且有两个,一个是呆霸王薛蟠,一个就是刘姥姥,而且刘姥姥一定是正丑。
刘姥姥在屋子里看到了一个摆钟,是西洋传入的,她没见过,当摆钟突然响起的时候被吓得一激灵,正要问,凤姐就回房来了。这里有个细节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王熙风的忙碌,她就像是一个公司的CEO一样,所有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然后,没预约的人要趁她吃饭的功夫才能见到,一个细节让我们看到凤姐的部分日程,伺候贾母吃饭后,然后伺候王夫人吃饭,再后自己吃饭的时候还得会见人,会见完人后,还得安排府里的事。所以,在三四百人口的贾府,一天处理一二十件乱麻的事,到后来把凤姐的心血熬干。
刘姥姥正在客室静声等待着,听见一二十个妇人往凤姐那去了,这一二十个人可能就是去向凤姐回事的,直到听说摆饭,这些人才退了出来。
满桌的鱼肉,凤姐只动了几样,可知大户人家对大鱼大肉已经吃厌了,所以在后面,他们对刘姥姥带过去的那些农产品更有兴趣。板儿乡下孩子,见了鱼肉,吵着要吃,结果,刘姥姥一巴掌打了过去。每次读到这里,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笑。小时候,我去亲戚做客,吵着要上桌,然后大人一巴掌过来就不闹了,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边吃边哭。但是,现在我经常在别人家里看到孩子有单独的一桌,然后吵吵闹闹的,比大人还热闹,我觉得这个是一种认知的进步。或许,一些遗留下来的繁文缛节,我们不再需要去遵守。
后面一段,有写到刘姥姥初见凤姐的样子,穿着家常衣服,端正坐在那里,手拿着个火箸儿拨灰,平儿端着茶,她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就只顾拨灰。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沉思着的凤姐,一个在众人面前不一样的凤姐,没有琐事打扰,也不要在长辈中展示自己,而是思考着自己的问题,你也不知道她想什么。但是,这样的时间很短。
随后,刘姥姥就和凤姐就有了很长的一个对话。对话很客气地进行,正当刘姥姥要说出来意的时候,贾蓉来了。凤姐止住了刘姥姥的话。贾蓉是来借东西的,借一种放在炕上的玻璃小屏风。刘姥姥见了贾蓉好不容易平静下来,又慌了。凤姐就让她坐着,告诉她那是她的侄儿。这是很小的细节,但能体现出凤姐的体贴,照顾老人的感受。
有人就因下面一段觉得凤姐和贾蓉关系不一般。但是我看来是很正常一个故事,他们所表现出来无非就是各自的个性。两个人并没有因辈分压抑住情分,是两个年纪相差不大的人相互调侃。
等贾蓉出去不久,凤姐又把他叫了回来。但凤姐没说什么事,就让贾蓉在那里站着。以前看不懂这段,后来慢慢懂了,这是凤姐故意为之,似乎是通过这么一个事提醒着贾蓉什么,中间或许与秦可卿是极大关系的。
到了后面,贾蓉退去,凤姐趁着刘姥姥吃饭的功夫了解情况后,送了刘姥姥的二十两银子。然后,周瑞家的带了刘姥姥出来,说她不该说板儿是凤姐的侄儿,因为贾蓉才是正经侄儿。我们再次看到一个对比,这让我们看到封建中地位的悬殊,也在为后文对比反转埋下伏笔。
最后,我看到了一个善良、感恩的刘姥姥,她要留一块好不容易讨来的银子给周瑞家的,因为她知道这一趟没有周瑞家的,她不会顺利讨到钱。可周瑞家并没有放在眼里。
最后谈谈:
第六回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从不同方面、用不同的方法去让两个不同阶层的人交织起来,在对比中,你会发现他们各自的难处和益处。
在这一回里,我看到贫富差距下,每个人所形成的特点,它无关于偏见和区别对待,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语言也好,行为也好,没有刻意,都是天然的。我想这些的笔法才是高超的,没有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描绘不出来,而我们现在所缺少就是这个东西。你会看到现实中有太多的刻意,太多想象的美好,然后会觉得不真实。或许,我们要学的不是去作预想、猜测,而是去接受那个自然而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