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拍摄“关于人”的照片——评《拍出大师之作——人像摄影》

2017-12-26  本文已影响0人  罗小朵

前言就说,不是拍摄“有人”的照片,而是拍摄“关于人”的照片。

《拍出大师之作——人像摄影》是摄影师亨利·卡罗尔所著,为《拍出大师之作》的后续。

延续第一本书的风格,同样没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图表,没有复杂的技术图,没有摄影专业术语。

就如同书名《拍出大师之作》所说,这本书列举了50位摄影大师的代表之作,从照片中学习有关构图、取景、光线和镜头的基本知识。难得的是,作者语言平实,丝毫没有艰涩的技术行话。

50位摄影大师,各自有着拍摄人像的独到风格。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实战拍摄技巧,并立刻拿起自己的相机,将这一切付诸实践。

我认为作者大概是按照构图、内容、色彩、光线四个方面来写的。

关于构图,最重要的两点,一是相信直觉,二是敢于打破规则。

书中仍然列出了一些规整的构图法则,例如三分法,视觉空间法,框架的运用,还有不带摄影师个人感情色彩的中立人像构图法。(中立构图法则:脸部肖像相机与鼻尖齐平,四分之三肖像相机与胸部齐平,全身照相机与腰部齐平。)

作者一再强调,规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相信你的直觉。如果你认为某一种不常规的构图才能表达你对这个人的看法,那就应该跟着你的直觉走。

比如,不一定总要突出拍摄对象的脸,可以拍摄他的身体的局部,如果这个局部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甚至人物可以完全不必出现,只是拍摄他用过的物品。

拍人的时候,背景和人物同样重要。作为摄影者,应该一半的注意力在拍摄对象上,一半的注意力在背景上。

这关乎构图,构图就是使各个层次上的物体协调,考虑画面中每个存在的事物是不是都“有话要说”。

关于拍摄内容的选择,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千篇一律的、毫无特点的照片,拍出能真实反映人物的、特别的那一张。

我从书中学到了“意向并置”的概念。我们要去训练自己的眼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意向并置,可以先从最容易发现的意向并置——对比开始——比如富与穷,胖与瘦。

关于人物的面部表情,“不要让拍摄对象戴上微笑的面具”。我们要耐心等待,等待拍摄对象“默认”表情的来临。默认表情,是在他们意识不到相机存在,而流露出的最自然的表情。

如果摄影师能够使用长焦镜头,和拍摄对象离开一定距离,是有帮助的。

如果要互动,摄影师可以通过让拍摄对象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跳跃,比如躺在地上,让他们从自己正在被拍摄的想法中抽离出来。

我的经验是,如果拍三岁以下的小孩子,可以给他们一个玩具或者棒棒糖。

有的摄影师会设置一个场景,一个互动模式,一个可能让拍摄对象不那么舒服的场景,但是却可以捕捉到他们真实的,和人前不一样的一面。

很多人像摄影师强调,一定要让拍摄对象舒服,这不是铁律。

我们拍群体人像时,总是热衷于让每一个人都看向镜头,微笑。但是群体人像最重要的一点,“是捕捉到每一个个体的独立性”,看不看镜头没那么要紧。

街头摄影,作者给了一个很有效的建议,是我们可以立刻做到的:找到合适的拍摄地点,比如一个十字路口,或者一个修路地点,然后等待,等待合适的戏剧性的一幕。“只要找到了合适的拍摄地点,剩下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对于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观点,作者说,街头摄影并非总是关乎“抓住瞬间”。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就创立了“非决定性瞬间“的理论和创作方法,同样非常成功,拍出了反映时代的伟大的照片。

关于拍摄同一个人,尤其是关于家庭成员的,“保持连贯性是反复拍摄一个拍摄对象的关键,突出拍摄对象的变化。”在亲子摄影中,这个方法尤其有用。设置一个同样的场景,每隔一个月,或者一年,给孩子拍一张,以此来突出成长。

关于色彩和光线,作者提出,作为一个摄影师,观察事物的时候,要把对象看作散落的色块。

这些色彩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红色,因为这是最夺人眼球的颜色,一张照片中,主体若是红色,能自然凸显出来。反之,就算主体面积最大,若背景中有红色物体,即使面积极小,也会分散走对于主体的注意力。

色彩包括影调。避免阳光直射,尽量选在光线柔和的阴天拍摄,是营造中性影调最好的办法。

此书在摄影上给人的最大启发在前言里,“你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关于你自己以及你和他人之间是如何产生联系的。”这和技术无关,和器材无关,却点出了摄影的本质。

所以,对于拍摄的人来说,拍摄时那咔嚓一下不是最重要的,光圈快门等技术因素也不重要。最重要的都在前期,你要表达什么,如何选择拍摄对象和时机,拍摄之后要反思,作品有没有表达出你想表达的东西。

拍摄时的一下,不过是水到渠成。

这本摄影书,我打五星。所选图片大部分经典耐看,跟随作者的思路读完此书,既能学到技艺,又能引发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