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 爬虫Python AI Sql玩转大数据

清华韩亦舜:大数据时代,高校要培养“π”型RONG人才!

2019-10-25  本文已影响0人  金光闪闪耶

研讨会上特别邀请到了多位来自学界和产业界的代表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数字经济人才的观点与思考,清华大学-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韩亦舜与大家共同探讨了《大数据人才培养实践》

大数据背景下急需转变的是数据思维

大家可能都看过这样一个数字,麦肯锡2011年的研究报告,至2018年美国大数据人才缺口14万-19万,中国缺口肯定会更大,但是我觉得这个数字没有多大实际上的意义,为什么呢?当年PC机或者网络蓬勃发展的时候,都会说我们什么样的人缺多少,但后来发现并不是缺多少,而是需要要把尽可能多的人变成跨界人才,所以我们的工作要持续做下去,而不是到什么时候我们培养了足够的数字人才,就能够根本解决问题。

对于清华的实践,由于我个人的产业背景,我的思考视角跟学术上怎么样建立一个学科不太一样。我觉得,既然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以及这样一个机遇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清楚我们究竟未来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

在基层跟一线工人交流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中国在数据方面的欠缺,来自方方面面。一线工人从来都觉得经验更重要,数据并不重要,数据怎么可能把我30年的经验都凝练成一些模型?他就觉得不可理解。所以,我觉得真正的转变应该全民数据思维

高校的大数据教育任重道远

现在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作为二级学科放在计算机一级学科下面。教育部分了几批,从本科批了400多所,高职也批了200多所,这说明确实各个学校都有这样的需求,社会上也是有这样的需求,但是可能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整个对大数据的认知这方面还有一些欠缺,还不知道该怎么教。

我觉得这真的不仅来自于技术的挑战,而是真正的实践应用,特别是观念上。

和在场的青年才俊相比我是老了,但有一些话可能还是对的。我跟你们现在年龄差不多的时候,或者比你们现在还小一些的时候,听到一句话,叫“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为什么要解放生产力呢?其实就是旧有的生产方式束缚着新兴的生产力。所以说,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技术挑战,更多的来自于我们新的技术到来以后,会重构一些新型的生产关系,这个挑战更大更难。

清华提出一个观点,我们今后需要新时代的π型人才,这个跟清华原来的背景有关,大家知道清华提倡又红又专,包括我们原来讲的T型人才,一专(竖道)多能(横道);到了大数据时代,我们认为专业技能一定要有,数据的意识也要有,从而变成两个竖道、一个横道,并且视野一定要开阔,我们设想清华要培养这样的人。已经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大数据的系统学习资料,从Linux-Hadoop-spark-......,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点击进入

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清华的人才培养模式时背后的思考,这里再简单说一下跨界,知易行难,刚才我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中国的例子,有一些领导和基层员工,包括一线经验丰富的老同志,都会对这个数据怎么发挥作用没有认识,甚至排斥。

不要把大数据置于“庙堂之上”

对于大数据学科的建设,我认为一定不能沿用过去学科建设的思路,而是要扎扎实实的根植于中国广大产业应用场景的土壤里,根据他们真实的需求去培养人才,所以它不应该高居庙堂之上,而且事实上今后数据人才相关结构也仍然是这种金字塔式的。

我们不仅需要数据科学家,但是更需要大量的数据蓝领工人,所以这个结构的方方面面的层次都要关注。从经验到科学,从传统到现在,从模糊到精准,培养这样的人才才能推动时代的跨越。

我刚才提到了大数据时代,包括数据人才的培养、数据学科的建设,我们尝试改变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学科建设,探索如何培养跨界人才。在我们和来自产业界或者年轻同志交流的时候,都会发现,跨界确实非常重要,一个相对封闭思维的学科,对人才培养是有害无益

这张图所有人都知道了,就不多说了,确实具备这三样技能的人少之又少,那也绝对是栋梁之材,昨天颁发了“30位新生代数字经济人才”,我觉得这就是体现了他们既有行业的知识,又有基础的技能,所以加在一起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同的层次需要的知识不一样,从高层要建立数据意识,从基层要给他们用实用的数据技能武装起来。说实话,培养基层人还相对容易一些,我们400多个学校都开设这个专业,但是真正怎样让引领层、企业的业主、机关的干部,都能有数据意识,这个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清华在数字人才建设方面的实践

下面讲一讲清华的实践,我们是2014年成立的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也向社会宣布,我们要培养大数据——特别强调多学科交叉培养大数据人才

我们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没有直接向社会招生,而是设计了一个专门的证书项目,面向我们已经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完成项目相关课程达标后,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颁发证书,所以它不是一个学历学位的项目。

我们尝试探索了一条不大一样的路。我们过去这五年,累计将近2000人报名参加这个项目,平均下来每年都有300多人到400人的参与。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肯定是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机会很大。也因为这个项目是面向已入学的硕士以上学生,我们不额外的收学费,完全都靠数据科学研究院在青岛的支持和筹集的经费来支持这个项目的运作。

我第一次给学生做宣讲的时候,学生报名就非常踊跃。他们越来越意识到不管过去学习什么专业,可能为了都会用上大数据。而且我们整个培养过程特别强调实践。我们在企业接触的是真数据、真痛点,企业导师真的指导,最后收获非常大。

我们对学生的来源没有限制,文科、理科、工科、学医、学美术的我们都要,这给我们的教学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但是我们觉得这是值得的。在最后实践环节我们让各种各样不同专业的人混合编组在一起,文科发挥文科的作用,理科发挥理科的作用,这点是让学生们互相脑洞大开,这是我们实践项目的题目,预示着很多单位非常关心自己手上的数据怎么应用,所以拿到了我们课堂上,甚至暑期实习作为课题,非常受欢迎,产出也是非常好。已经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大数据的系统学习资料,从Linux-Hadoop-spark-......,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点击进入

培养新时代的RONG人才

在研究方面,我们不是沿着技术路线设计,而是沿着应用场景来建立,比如我们有工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而不是按照技术称为模式识别实验室。

在产业资源上,我们有明显的优势,我们跟各地接触,跟各个企业接触,然后有原名叫清华大数据产业联合会,现在叫清数大数据产业联盟,一直有很多理事单位在支持我们的实践和提供资源。我们有今天的成绩,也跟他们分不开。

另外,RONG是我们的一个理念,这个Logo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我觉得我回到清华以后发现,今天的高校,今天的教育,今天的科研,都需要一个RONG字,不光是数据要融合,我们的理念、专业知识都要融合在一起才行。要相互的包容,不能单打独斗,要融合在一起,这个理念支持我们数据科学院走到了今天。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很多人会把探索改革创新这个词挂在嘴边上,但是想过没有,什么叫探索?道路不明叫探索,走老路就不叫探索,什么都不改变、不触动,就不叫改变,现在双创、三创,实际上真正要撕开一个口子改变格局才叫创。

让我用《未来简史》里的一句话结束我的演讲——科学在一次一次的葬礼中进步。我们每个人在变革的大潮里面,都面临着在是成为葬礼,还是参与或推动实现科学的进步。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我们数字科学、人才培养的工作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