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作家》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或许用这句话,来描绘我和老魏的梦想,再合适不过。
作家、魏生智、煤矿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几个名词,竟然在同一处出现。文章《作家》讲述的故事,正是围绕魏生智来写的,以第一人称视角“我”所观所感,所听所想描绘出一个不得志又才华横溢的文学爱好者形象。他灵魂孤独又不脱不了俗世,自视甚高又免不了有求于人。从文中多处情节描写看,老魏这种身处底层,又充满美好文学梦想的境况,实则代表了诸多类似现象,现实中不甘平凡的人。他们纵然在生存线上挣扎着,也依然燃烧着一颗火热的心,像魏生智一样为梦想兼爱好如痴如醉,他们或许正是你、我、他及身边的人。为此,向作者致敬!
故事情节就不赘述了,一直感触颇深的是文章的语言与思想。作者孙学忠用语幽默风趣,笔力老道不失纯朴。故事开篇即引人入胜,随其情节展开的,是一幅黑灰阴暗的煤矿生活全景图,里面各色人等依次上场。每人说话都粗鄙豪放,议论的话题多离不开对异性的觊觎与幻想,想来现实中正也如此,作者对细节观察入微,素材把控精准,读起来犹如身边三五村夫闲聊瞎扯蛋。煤矿工人文化低,下力大,作家老魏置身其中,颇有些鹤立鸡群,木秀于林之感。
环境越是艰苦,生活越是单调枯燥乏味,越显得魏生智的难能可贵。说他“中等身材,披肩长发,面容消瘦。”一个很独特的人,留长发的煤矿工人,显现出来,且印象深刻。文中“我”敬仰他,因为有相同爱好。他爱书如命,谁撕他书与谁拼命,奔走呼号,一追到底,估计论骂人水平,没人是对手。作品上刊物有人呼喊请客,手稿被强阅,老张找他拼命,见面就捣一拳。我在嘈杂声中,只窥见一颗痴狂的心,他只活在自己精神世界,旁人他也不甚入眼罢。
“我发现魏生智时不时也会参与到聊天的人群当中,但是又与其他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别人开怀大笑的时候,他最多也就是嘴角微微上翘,让人捉摸不透他究竟是开心还是嘲讽。许多时候,别人说什么似乎都与他无关,自顾自地在笔记本上写东西。”从截取原文一段话中,更形象地描绘出他的孤傲。我反复品味,想像着一头长发满身脏污煤渣的老魏,独自吞咽一日三餐,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然后再用他那无双才华,写下一个个文字创作岀登上刊物的优秀作品。这是一种身处泥泞而不甘平庸的奋斗精神,只是这样的老魏注定无人喜欢,除了“我”趋之若鹜又是讨教又是借书。
在文化荒芜之地,煤矿因有“我”和魏生智而不一般。即便闹了一出“手稿门”事件,老张对号入座,举拳相向,也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只是,老魏不会得志的,他所处环境限制了他的一切。除了与作者一同,带着无以言表的忧伤与惋惜想念老魏外,也莫名的想起来,更多个“魏生智”们……
文章描写细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把魏生智一人,不啻塑造成一个典型形象,深入人心。读完咀嚼,意犹未尽,支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