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
怀念父亲
父亲离开我十六年了,音容笑貌深深根植于我的脑海之中。父亲走了,却把思念和回忆留给了我们。
怀念父亲二零零二年十二月二十号,对于我们兄弟姐妹来说是最痛苦的日子。 那一天我跪求医生无论如何挽救他的生命,当医生说出无能为力时我瞬间崩溃,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 那一天, 疼我的那个人走了,带着满身病痛和岁月的沧桑,静静地走向归宿。从此后想见父亲只能是梦里。
怀念父亲父亲小时候的事是从他和母亲那里听到的。父亲生于1935年,我们的老家位于河南省义马市的一个小乡村——只听说在他五六岁的时候黄河发大水,爷爷奶奶挑着扁担——扁担两头的框子里分别坐着他和大伯,就这样一路漂泊到了陕西西安,想象不出这一路有多艰辛,风餐露宿,对于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来说无论遭遇什么只要跟着父母都是幸福吧,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天。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到了哪里日子都不好过,个中艰苦只有父亲能体会吧?但是那个年代爷爷还是坚持让他和大伯读书,父亲的成绩出奇的好,初中毕业被保送至北京工业大学。听母亲说学校保送父亲上大学的事他一直瞒着爷爷奶奶,因为怕他们不让去北京,因为家里太穷掏不起前往北京的车票钱,知道出发前两天才敢告诉爷爷。如果是现在家里有个保送的大学生该是多大的荣耀啊,可是在解放初期时能填饱肚子都困难哪有闲钱呀,最后爷爷东拼西借才买了车票,他带着家里的旧被子和奶奶蒸的十几个窝窝头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开启了大学梦……
那个时候大学生毕业还是分配工作的,本来爷爷奶奶在西安他完全可以回到西安的,可是太爷爷说他的孙子就父亲有出息一定要留在他身边,于是父亲到了古都洛阳,成为了洛阳工学院的一名大学讲师,这里离老家的确很近,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也在这时候经人介绍认识了母亲,母亲到现在为止每每说起这些眼睛里还满是自豪“全村的人都说老范家的大闺女找了个大学生,还是大学老师呢”,这可是母亲的原话。
婚后,母亲在老家侍奉老人,带孩子,下地干活,父亲在洛阳工作,后来又为了支援一拖建设到一拖工作。不敢想象瘦弱的母亲承受了多少艰辛,坚强的父亲承担了多少重压才把我们姐弟五个养大,母亲说他那时的工资是三十六块八,后来涨到五十四块,要养活自己,孩子,还要给爷爷奶奶和两个叔叔(叔叔们那时还小,正上学)寄钱,自己饿到浮肿都不舍得吃饱,省下的钱每回放假回老家都会给我们带些糖果肉之类农村稀缺的东西,不过那时因见面太少,对父亲很敬畏,每年春节别人排着队站在咱家门口等着领糖果时我和妹妹总是躲得远远的,等大家都散去了他总会像变魔术似的拿出几个糖果放在我们的手里,我总是迫不及待的剥开糖纸将糖果放进嘴里,甜味透过口腔慢慢滑落到喉咙再慢慢下咽,我会闭上眼睛享受那个美妙的过程。到了晚上我们便不再觉得怕,常常会缠着他给我们讲故事,讲城里的新鲜事,讲我们懵懂的一切……
一九八零年,我们跟随父亲的脚步来到了洛阳,开始了和他朝夕相处的日子。到了这里更加体会到了他的威严和不易。我们全家七口人住在四十几平米的老房子里,外间是我家客厅餐厅兼父亲和母亲弟弟的卧室,里间便是我们姐妹四个的房间了。屋子里除了两张上下床似乎再无多余的空间,两张床中间放着一个小柜子,那是厂里的木头工具箱,刷着绿漆,这便是我们几个唯一的家具了,好在那时衣服不多,要不还不得天天打架占柜子呀?(直到大姐结婚后才拆掉一个上下床)外间的大桌子便是我们几个学习的场所了,到了晚上一面坐一个,父亲就坐在我们旁边,我一刻也不敢偷懒,在他的监督下我初中时成绩始终是班里的前三名,任职英语课代表,学习委员,劳动委员,自我感觉良好吧。晚上辅导我们学习,早上五点半父亲便会把我们从梦中叫醒“快起床,该去跑步了”,真不想起呀,夏天还好,冬天被窝里多温暖呀,谁想起?可是如果叫两遍不还起他就会生气,我们便乖乖地爬出热被窝跟着您锻炼去,现在我依然爱运动估计就是那时养成的习惯吧?学习,跑步,打球,游泳他样样督促我们,那时心里还悄悄的恨他管我们太严,现在想来许多好的习惯都得益于父亲的教导,好习惯真的是从小养成的。
直到后来上班,成家,有孩子后父亲和母亲依然对我们呵护有加,成家后每周还会回家团聚,对于我们几个姐妹来说回家俨然已成习惯,因为家里有父母的爱,有兄弟姐妹的笑声。
俗话说: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 。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走的越远对父母的牵挂越深,思念越浓。
父亲离开我们了,但十六年沧桑岁月掩不住对父亲的浓浓思念,回忆里有他,梦里他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