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一直坚持的教育观,原来很多都是错误的
教育问题是每个父母都特别关心的大问题,我是7岁宝妈,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也同样存在进退两难的迷茫时候。
不让孩子学,怕他跟不上同学进度,导致学习吃力,老师因此不重视孩子,孩子越来越陷入自卑的恶性循环中。
让孩子学,班级58人,学生数过多,老师为了个人出业绩主要顾着让孩子出成绩,兔子一年级下学期,整整一个多月时间在拼命刷题,眼睛恨不得低到字上去,老师估计顾及不过来,很少提醒孩子们保持正确用眼姿势。
家长们,有时候是内心有矛盾,不知道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有时候却是教育方式明显存在错误,还一直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对的,用起来还相当的理直气壮。
那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一条通往正确的养育之路?
01 今天孩子少吃的苦,明天会变成一道无法逾越的坑
今天,读了李月亮写的一篇十万阅读量的文字,大意是说,今天让孩子少吃的苦,未来会变成害他的坑。
文中说到:80多岁犯病在身的老太太,一个月退休金3000多,看病要花掉2000元,还要养着48岁不愿出去工作的名牌大学海归研究生儿子,又一个儿时父母包办导致长大啃老的典型案例。
偶也有包办的时候,怕孩子的书包背着太沉长大成驼背,怕天热运动量大他的衣服湿透,就不请自来替他背书包;怕孩子找服务员拿吸管不会准确表达长度拿错东西,就抢先替他说了;孩子脚后跟受伤只能穿拖鞋去上学,怕老师批评孩子,我主动替孩子跟老师反映情况。
老毛病改了一些,比如,孩子书包不太沉就让他自己背着;让他学着做了两次饭;去火车站时,上下楼梯帮我一起拎着大箱子;去菜市场买菜,让他自己提几样菜回家。
我的成长还是太慢,还是存在诸多犹豫不决的时候,想放手,可该放手时又不放心、不彻底。
教育孩子是教会他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不是我什么都替他做了,小时候貌似没看出来什么问题,到他大了,依然只敢躲在父母的避风港下,害怕出去经历风雨。
今天听到TED演讲里,中国教育研究网负责人付永,讲他们如何带领一群十来岁的孩子丛林大冒险,在国外挑战野外生存的经历。
无经历,不成长。每一次经受磨砺之际,都是孩子心智成长的最好时机。拥有挑战各种困难的顽强毅力,才有可能造就辉煌的人生。祖国的大好河山,要不是历经数十年的风霜雨雪,怎会形成今日的雄伟壮观之美。
兔子再过半年就8岁了,男孩更需要坚毅、勇气,责任心,打消包办的念头,慢慢试着去教孩子,培养他的独立能力,成了当务之急。
今天我教兔子系一遍红领巾,也许他只是掌握了1成技能,慢慢多次训练,他会掌握3成,也许教个8遍左右,他基本掌握。
不要嫌弃孩子学东西慢,大人系红领巾只需要30 秒,可我要是总包办,也许到小学毕业,兔子依旧不会系红领巾。
今天的包办,不是帮他,可能会害他一辈子不独立、不自信。今天我不对他“残忍”一些,明天社会就会对他很“残忍”。
02 让孩子坚持体育锻炼,比学习这件事还要重要。
我一直爱好阅读,总以为阅读史就是孩子的精神成长史,借助书本,孩子可以探索更广阔的未知世界,也会有更多机会了解世间的美好和不堪,思想认知逐渐走向客观、公正、独特、宽容。
我们过于强调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体育运动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美国是个重视体育运动的大国。他们国家的总统,奥巴马、特朗普,都是酷爱体育运动的领导人。美国人,一见面就问:“你今天锻炼了吗?”
对于美国学校校长来说,培养一名体育特长生比培养一名学习优等生,会让他们更有成就感。
在北京,曾见到一些欧美的年轻姑娘,背着高过个头许多的旅行包,却能行动利索地挤地铁。这么大的背包,让很多中国小伙子背起来,估计都会觉得累。这跟欧美国家重视从小培养孩子体育运动能力有极大关系。
还有人说,中国的孩子到了日本,当地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孩子,日本的孩子普遍经常锻炼身体,手臂上满是结实的肌肉,而中国孩子很多看起来白白胖胖,肉是松的。
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着繁重的学业负担,一天9个小时坐在狭小、拥挤的教室,从座位上站起身来都十分困难,更别谈有空间可以锻炼身体。
长期以来,老师重视成绩,家长重视面子,又担心孩子没有好的学业,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孩子呢?最在意老师、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好不好。
为了博得大人欢心,孩子们只好拼命死学,没有体育锻炼,没有游戏时间,没有童年生活,上一年级起,就只有书本、作业、考试三件“大事”,他们成了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牺牲品”。
放学路上,我经常问兔子的同学:“你们今天体育课学了什么呀?”孩子们总会说今天下雨、上公开课、考试快到了等等原因,并没有上体育课。
可体育锻炼是培养意志力、乐观精神的绝佳方式。去年,带着孩子去了长沙,参观了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了解到: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冬天都洗冷水澡,下雨、打雷照样室外徒步,常年坚持冬泳。
没有雷打不动地坚持体育锻炼,就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更没有毛主席伟大的革命成就。
前天,听国外的一个女嘉宾在TED演讲上讲到,决定一个人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意志力。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孩子的身体素质,逐渐培养起毅力、勇气和自信心。一个体育运动上不怕吃苦的孩子,学习上同样不会怕吃苦。
好的分数只是表象,真正支撑分数的内在实质却是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学校的体育课时间被压缩,趁着周末、寒暑假,家长更要多陪孩子一起,坚持篮球、游泳、爬山、跑步等各项运动,孩子的身体素质变好了,自信心提升了,意志力增强了,孩子的学习不愁不好。
03 父母时常表现得很“权威”,孩子极易走向逆反心理。
朋友小敏跟我诉苦,他老公常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我就再也不给你读书上学的钱了。”把孩子吓得半死,刚刚还争论的脸红脖子粗的孩子,一下子像霜打了一样没精打采,不敢吭气。
其实,此时的孩子并没有从内心真正服气父亲的做法,这明显就是父亲对孩子的威胁,仗着父母比孩子个头大,通过威胁而不是讲道理的方式制服孩子,孩子内心是叛逆的,现在是因为他年纪小,没有反抗能力,大了有了反抗能力,他就几乎不听了,甚至会反过来对着干。
《我是演说家》中的马丁,演讲的一篇《中国式父亲》在网上疯传,让无数人感动得泪流满面。
马丁谈到自己小时候,他考得再好,做再对的事情,父亲总是指责他:“你怎么没有当年的我一半厉害?”等到他长大,身体条件好了,立马开始反抗,父亲要他学理科,他偏选文科;父亲要他做工程师靠技术吃饭,他偏选主持人靠嘴巴吃饭。
父母代表的不是高高在上,不是“权威”,孩子打出生起就和我们一样,属于平等、独立的个体,家长千万别因为自己年长,就可以随意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从事,根本不考虑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
家庭没有民主、平等和自由,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就不是好的教育。
父母时常表现得高高在上,伤害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自尊心,亲子关系就不会好,家庭教育会面临失败,孩子也被父母一步步逼向逆反心理,做出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惊人举动。
就像纪伯伦在《论孩子》中说的: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与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以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总结
没有好的教育观,就不可能有好的亲子关系;没有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将是失败的;家庭教育的失败,孩子不可能考上您希望的大学,也不可能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反之,父母拥有好的教育观,孩子定会走向独立、达观、自在的人生之路。既便考不上理想的名校,没有特别好的工作,也能过出平凡小日子里的精彩。
好的教育会让资质一般的孩子变得优秀,不好的教育会让资质良好的孩子变得平庸,孩子成才与否,作为家长的您特别重要。
(喜欢请点击左下角小爱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