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周边

留学体验式小说04 | 小馆里的人

2017-10-13  本文已影响59人  流动盛宴爱码士
那些曾经的过客,都是有故事的人

上一篇谈到了小馆的一些经典人物,其中详细描述了小馆的薛老板和经典大姐宋姐。现在想来,如果没有他们俩在小馆一唱一和,我在法国留学的路上,就有些过于平淡,正是有了这一路上的人和发生的诸多事情,才让我翻回头来可以总结、提炼和反思,那过往的曾经。酸甜苦辣的是生活,五味杂陈的才是人生。

这一篇我还是聚焦在小馆之内,自从老薛从山东老家引进了另一位“鲁菜烹饪大师””——张利,巴黎这边的事情也就基本控制在了张大师和宋姐手里。老薛借着在巴黎山东小馆的风头,在法国第三大城市,也是一座历史名城——里昂又开了一家山东小馆的分店。当时,我刚去的时候,里昂的店刚刚开业,所以老薛要在里昂的中餐占据一席之地,经常要照顾那边的生意,还把巴黎的一些汉学家忽悠到里昂,为其餐馆站台,推广。这其中,不得不提到在法国汉学界非常有名的一位长者——白乐桑。因前文已经有所交代,很巧又搜到了这位对中国文化痴迷的学者的一篇最新的采访,是由新华社做的一次采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到下面的链接:

“汉字美在哪里?”——专访法国知名汉学家白乐桑

白乐桑先生,还是法国首任汉语总督学,七十年代曾经在北京大学留过学,在中国期间的趣事,可移步下面的链接:

《中国法国五十年》对话:说一口流利中文的法国汉语总督学白乐桑

通过以上两篇内容的,估计是白乐桑老先生,不太了解老薛的为人,也许被老薛表面的憨厚和假仗义所打动,所以多次为他和他的山东小馆做宣传,感觉这餐馆要开在国内,怎么也得被有关部门授予个“推广中国文化的文明先进单位”一类的称号,如果真是如此,那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老薛在里昂打理生意时,张大师主要负责在巴黎这边的日常事务,大师一句法语不会,人家送货到餐馆的黑哥们儿说让他清点货物后在收据上签字,大师装作很懂的样子,给人家开了瓶青岛啤酒,人黑哥们儿说,他还要开车继续送货,不能饮酒,如果饮酒后果非常严重,张大师非得跟人家套磁儿,让那位黑大哥既无奈又无奈……

其实,宋姐一直想成为小馆的老板娘,平时很多客人估计是知道她跟老薛那点暧昧往事,喝多了酒顺嘴叫她个“老板娘”,只有在这个时候,她那张不阴不阳的长脸,才能看到些许笑容,跟人家打情骂俏几句,心里也是早有扶成正宫之意。无奈在这个时候,不知道是老薛良心发现,还是什么别的原因,突然之间把他在国内的原配接到了巴黎。

老薛的原配,也是位:

图中画圈者便是老薛的正宫娘娘

没啥文化的“山东版祥林嫂”,来到巴黎后,估计在家也没什么事儿做,经常在周六的中午来到小馆,跟一些认识老薛的中医,在小馆排解寂寞。每周六她都是盛装出席,穿的也是醉的不要不要的,人本身就粗壮,还穿个中式旗袍之类的,来小馆给老薛丢人。有一次,一位客人没深没浅的问我,那位新来的大姐是谁?我说是老板娘,那位客人非不信,非大声跟我说,我忽悠他,他说,老板娘一直不是宋姐么,怎么又突然冒出来一位大姐,搞得当时很多人哭笑不得,宋姐在一旁倒是流露出了一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幸福模样。老薛的老婆,每次来都要跟我们强调要做好服务,之后极其琐碎的交代这个、交代那个,每次说的都一样,每周六我最怕见到她,祥林嫂一般的神叨,当时我心里每次见到她,都会在心头飘出几个字:“没文化真可怕”。

宋姐倒是很殷勤,陪着老板娘聊天,然后在背后说我们的坏话,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在每个周六的例会上,被无限放大,一些基本都不值得一体的小事儿,比如说,我把长了毛的酱油倒掉,她都会不厌其烦的跟正宫娘娘做汇报,欲哭无泪,我才感到跟没啥科学常识的人,基本无法用正常的语言沟通,基本就哼哼哈哈的应对着,我不急不躁的看着她们的表演,在巴黎林林总总的中餐馆里,那些民族的传统,竟然一次次地被传承……

张大师其实也是个表面老实的村里人,老婆常年在韩国打工,他想借着在巴黎站稳脚跟后,把孩子和老婆一起接过来团聚。他在国内有一个儿子,他来之后,就想着把他儿子办过来留学,我在那打工的时候,他也时不时的问我法国留学的相关事宜,在北京还给他的儿子找了中介,并出钱让儿子在北京法语联盟学习法语。无奈,儿子不是很争气,在北京整天想着在北京到处游荡,并没把心思放在学习法语上,到我离开小馆的时候,他的儿子依旧还在办理来法国的路上,据他讲:已经被拒签了三次,他都有些失望了。

他儿子的事情,不是很顺利。貌似他的老婆在韩国也是有些问题,据厨房的一位师傅讲,他们经常在电话里吵架,张大师经常埋怨他的老婆和孩子不给他争气,搞得他万分恼火,时不时的把火气就撒在了厨房的师傅,和我们这些留学生的身上。他跟宋姐,貌似也是有些不正常的关系,平时说话也是没个深浅,有时候也说点打情骂俏,聊个荤段子啥的,感觉那些都是很老套的手段,俩人有时候竟然也可以撩半天。张大师,时不时在人不多或是没人的时候,也占点宋姐的便宜,应该占不了太大便宜,毕竟他不是个太有本事的男人,宋姐看不太上他。就在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巴黎小中餐馆里,每一天都在上演着在小说和电视剧里的一幕又一幕,刷新了我对巴黎华人群体的认知,当我再到别的餐馆打工的时候,那里发生的事情,怎么也比过这家小馆,怎么也没这里可说的这么多,真是做到了极大成了,一声叹息……

在山东小馆,我遇到了一位很真诚的大姐——菲姐,是老薛的远方亲戚,我当时刚到小馆的一周,是菲姐带着我熟悉了法国中餐馆的全部流程,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宋姐,那周正回国探亲,在巴黎黑了十几年,通过肉体,在老薛的帮助下,有了合法身份,回青岛见见女儿,据说已跟在国内的老公离婚,这次回去,老公想见见她,她也没同意,我也只是听他跟老薛的正宫絮叨的时候,提过此事,具体的事情我也不是十分清楚,谨在此提及一下,以便在时间、空间上不出现断层而已。

我们接着聊菲姐,菲姐真正是具有山东人热情、豪爽的大姐,早年在国家乒乓球二队打球,之后在巴黎的一家乒乓球俱乐部打球,时不时会参加一些比赛,山东小馆在巴黎中餐馆确立了一些地位,其实跟这位菲姐有不可脱离的关系,是她把王励勤、马龙等国家乒乓球队的著名球员介绍到山东小馆吃饭的,在巴黎举办世乒赛的时候,王励勤和他的父母曾在小馆吃过饭,之后是国家羽毛球队全体,在巴黎羽毛球世锦赛夺冠后,在山东小馆摆的庆功宴,李永波带着羽毛球全体在小馆吃饭,当时,很多法国人都进来跟这些知名运动员合影、签名。这都与菲姐从中的牵线、搭桥有关,老薛也是借着这些由头,让小馆在名气上又增加了一些光环,也让他再跟国内来巴黎旅游的的领导、老乡们积累了些许谈资,从老薛话里话外透着一股子豪气和自信,总跟我们说:

你是在山东小馆工作过的人,山东小馆怕过谁?让人总感觉巴黎只有两家中餐馆:山东小馆和其他餐馆。

菲姐在法国认识了他的老公,她老公也是个兵乓球爱好者,据说也打得不错,俩人在俱乐部训练的时候相识,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也算是法国乒乓球届的一段跨国姻缘的佳话了。他的老公在法国民航部门工作,还育有一双姐妹花。

菲姐算是我从事餐馆服务的领路人,我当时只在厨房干过暑假工,餐馆服务我根本就没接触过。原本想着应该不难,到了真正开始操作的时候,麻烦就大了。我当时其实连那些菜单上的菜名都不知道如何用法语说,更别说给法国客人介绍这些菜的特点了。第一次在法国人面前点单,我才知道自己也是个地道的生瓜蛋,服务就更别提了,我在国内也就只是看着别人给我服务过,我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任何经验。在山东小馆吃饭的一些老客,经常会带朋友们过来,这些法国人大多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有的是知名的翻译家和学者,自然想让你介绍一下菜系,菜的特点,以及背后的有哪些饮食文化。

之后,我是跟着菲姐先看着她如何介绍菜品、如何给客人点单、如何跟法国客人交流。当时,菲姐算是手把手的教会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待客之道,我从她身上学会了服务这两个字的真正内涵。而在山东小馆跟着菲姐的那一个多礼拜的时间里,我差不多学会了我在法国留学期间在餐馆打工的全部的知识要点,也学会了如何热情待客和如何用法语推广中国的餐饮文化;如何把复杂的中国菜被翻译成不那么地道的法语后,客人并不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用简单、地道的法语说清楚原本翻译的过于复杂的中国菜名。菲姐的热情、周到服务小费相当高,客人吃的高兴,跟她聊的也很开心,小费高也是情理之中。并没有采用什么下三滥的办法和手段,让法国人心甘情愿的为你的服务买单。

宋姐回来后,小费的情况每况愈下,厨房的师傅不好明说,也是怨声载道,很多客人并不喜欢她,因为她总是冷脸对待别人,而且总瞧不起那些跟她同时期来法国,比她混得好的同龄人。她过于势力,喜欢跟那些在巴黎做生意的老男人搭讪,人家其实也就拿她解闷儿罢了,并没拿她那些伎俩当回事儿。有的人,经常来不好意思给个小费,有时候人家也不太想给,宋姐总是撒娇似的管人家硬要,还跟我们说跟着她干,小费高,我也并没说过什么,你开心就好……

菲姐曾在法国著名的餐饮学校蓝带学习过,还在法国烹饪大赛上得过大奖,我离开山东小馆后,还一直跟她有联系,如今她已经在济南开了一家自己的餐馆:菲尝法餐

星级法餐主厨黄菲:让孔子故乡人"尝"到法国文化

我在小馆的故事就暂时收尾在这里,其实很感谢在这家小馆遇到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给我讲述着他们自己的故事。在这里我既赚到了留学时所需的生活费用,同时也看到了不同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精彩的小说,都可以还原到小说里的原型,我用我并不太客观的眼睛和比较平静的心感受并记录了在那里三个多月所想、所得、所感。在那里的经历,做为留学路上的一段不可磨灭的青春印记,通过这样的方式分享出来,算是对这段还算是经历的历经的一个记录吧。我其实很同情被我在前面写得有些支离破碎的宋姐,其实,在巴黎还有很多跟宋姐一样的大姐,同样的遭遇,但很多大姐在人性上没有跌落到她那样的境界。或许,这也是宋姐的选择,或许她也在这些经历中得到了一些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只是有些俗气而已。在这里,我并无嘲笑之意,更多的是同情和感谢,感谢她在我留学的这段路上,带给我的另外的一种体验,感谢她让我体验了更多元的海漂人生。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易、艰辛和坎坷,当我们在看到那些比较接地气或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儿的时候,能够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包容和原谅他们在人生路上给我们设下的些许路障,仅仅是路障而已,未来的道路还很长,还会遇到更多的事情,经历更多的人生,感谢那些曾出现在我生命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因为有你们才有了我在留学路上的这段成长,也懂得了更珍惜在生命中每一个过客,还有一路上的那些人生印记……

留学式体验小说,之小馆故事,算是告一段落,也算是一次比较完整的回顾和梳理,感谢你读到这里,忍受着我语无伦次的絮絮叨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