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漳州文友圈和闽南文化照片故事简友广场每天写1000字

找寻自我

2021-12-01  本文已影响0人  沐阳追月

王啸坤——带我去寻找

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找寻,找寻自己,找寻存在的意义。

来自身份的定义

从出生开始,我们的身份也在孩子、子女、学生、员工、领导、父母等间不断变化。

身份的变化,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也让我们产生怀疑。

身份是外界强赋予的、也是我们最初和外界联结的一种方式,它带来了社会认同和责任。然而变化的它无法定位真正的我,或者说独特的我它无法诠释。

我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的价值是什么,就只能由自己去寻找答案。

外界联结的定义

出生的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是陌生而好奇的。

只能借由父母,身边的人不断和世界建立联结,认识它,了解它。

了解它的同时,也对自己有所认识。

也建立起从他人的期望中,寻到自己的位置和目标,同时也在达成目标时享受那种成就感和价值感。

随着阅历的增长,渐渐地发现,他人的期待,只是希望我们活成他们想象中的样子,而那个样子承载了他们的想象、渴求和希望。

一旦无法满足,那种失落的眼神瞬间就成了让我们灭顶的雪崩。

从父母眼中认识世界,在他人眼里活着,活成别人期许的样子,或许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

然而,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成就感建立在别人的期许中,建立在他人的认可和赞扬中,是多么恐怖和虚无的一件事情。

你成为了别人,存在的价值取决于别人的认可和赞赏,也成了自己也不认识的那个人。

甚至到陌生,厌恶,这样的角色你也曾在某一个夜里深深地讨厌过吧。

然而,自己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却没有明确的答案。

于是,产生了对自我概念的定义,并开始了对内心的不断探索。

对于自我的重新定义

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

"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莺于外界,而不逞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待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

做别人,束手束脚,做自己,自由;

做别人,压抑,做自己,快乐;

做别人,安全,做自己,危险而独立,甚至被别人讨厌而“隔绝”。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就在别人的期待和内心的自我中不断地拉扯,摇摆。

直到某一时刻,达到了某种平衡,或者说是和解。

不再追求单纯的自我,也不纠结于做别人。

为人圆融,处事以方,方圆之间,自由切换,变得圆融而和谐。

世界运行需要稳定与规则,个人追求自由,看似矛盾,两者却可以共融。

蓦然发现,找寻的其实不是自我,而是与世界相处的关系。

当然这并不是与世界相处的最终模式,找寻还在继续,不是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