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看见”

2013-01-24  本文已影响148人  塘边老鸦
    终其一生,有可能都无法飞越世界,但世界上是有一些人、一些东西、一些事情能让你用你瘦弱的臂膀来拥抱整张天空。

    书什么时候到的,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只记得是胡乱在豆瓣乱逛,看到柴静要出书了,之前看到过几次采访,后来偶尔会看她的博客,很少在博客留言,那时候的心态,更多的是对这个人的一种观望、好奇,但也夹杂着一丝丝的不知的东西。从来没有体验过这种感觉,频繁的因为一本书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产生从内心到表皮细胞的一种瞬间的颤栗。于我来说,这本书用来催眠,绝对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常常在强制自己关掉台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沉浸在一种思索之中。

    尽可能的少一点的赞美,尽可能的做到自然、平和。之所以会有那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是因为从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跟自己做斗争的片影。无知、自我、轻浮,这些被长期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东西,再一次的被一种似笨拙类撞钟一样的声音,重新撕扯,剥皮,裸露的呈现出来。长久以来,一直经历过的一些痛苦无意识的在内心被放大,似乎整个世界的灾难都曾经在自己的身上上演;长久以来,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武断决绝的对一个人对一件事插上标签;长久以来,把一些本该更扎实一点以后才表达的东西冠冕堂皇,脱口而出;长久以来,顺着生活强大的洪流,不假思索,漂流而下...直到,无意间翻看她博客中,他说的一句话:总不能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比外界还要低吧。也许,是时候把这些长久隐匿在黑暗中的东西,让它重新接受阳光的照耀,风雨的洗礼。

     尽量少引用她说的话,尽量不变成一种功利性的东西,这本书,带不来任何你知识技能上的增长,甚至带不来哪怕是一丝的那么一点的快乐,但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原来加在你身上的那个你以为的世界,同样加在其他一些人身上,而那些世界比你要面对的世界要沉重的多,你会慢慢的把一直注视你自己的目光收回来一点,转而去注视另外这个世界上的一些人,一些事。记得,曾经在另外一个地方,写过一篇杂记:这种痛,不应该让一个家庭来承担,是关于那件妻子被XX,丈夫躲在屋子里什么都没做的事情的,我记得我当时在文中的原话这样写道:“真正的真相除了当事人之外,都是无限接近,甚至连接近都谈不上”。而时隔不到一年之后,她在书中说到:“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节目会以无解来结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实的世界即是如此”。无意去表达什么,也许,是有一些人对生命的感悟,是可以重叠的。记得在那一片日志里写到:越来越觉得,生命是一种体验,她在书中写到:"即使是真理,我也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重新去认识它。生命是一个体验,体验了时光才不会虚度,体验了这些感受才会属于你,你因此创建自己的生活"。还有记得某次醉酒之后给他们几个说:“人,是越活越宽容的”,她写到:“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的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记得曾经在某篇日志里写到:“许多事情,只有你自己相信,才会发生”,而她在书中以“许多事情,只有人相信,才会存在”,印象最深刻的就这四点,因为在我写下这四句话的每一句的时候,都经过了苦苦的挣扎。

    曾不止一次的跟人谈起,或许最敬重的不是她作为一名记者而做的那些事儿, 最敬重的是她自省的那么一种精神,是她与自身斗争过程中的顽强,当然这绝对不是一句励志的话,唯希望每个人都自然而然的活着,经历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一种人,他很早就病了,但这种病,无法在任何地方买到绝对能治愈的解药,但生存需要,只能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靠思索,提问,解答,再提问,再思索,再解答,往复一生。

     说到这,就得提一下音乐、书籍、思考对自己本身的意义,曾几何时,把这三样东西当做标签一样,用在了与周遭每个人交往的过程中,当然,既然是标签化的,也自然而然在心中论次第而把人分为了三六九等,当然,拥有这三样东西的人,在心中的比例占的自然就高了点。直至突然的一瞬间,一个火花,让我明白,这些东西跟别人半毛关系也没有,你无非是利用这几样东西来为你生病的脑子诊断,然后照方抓药而已,无意识当中,已经被功利化到你每一个细胞当中了,还自我感觉良好的站在高尚的光环下说三道四,换用柴老师的话:谁给你这样的权利?

   看豆瓣有篇书评说,这本书是有了老婆抱了娃三四十岁大叔才会喜欢看的,难道我的心已经老到三十四十岁了?肯定不是,我知道我缺少的是诸如生活把你的头生生按在墙上之类所带给你的部分,但此刻,却如此享受此刻的我,生命,真好!

     与自己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终其一生的过程,没有胜败,没有结局,但我愿意为此努力、奋斗一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