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战国英雄传之名将廉颇
四大名将
提到战国四大名将,一般是指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前两位是秦将,后两位是赵将。秦国的白起已经出场,今天我们再请出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廉颇大将军。
相如出场
讲廉颇就不能不提蔺相如。蔺相如的出场是因为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引发的。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玉璧,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了,想拿秦国的十五座城来交换玉璧。赵王与大将廉颇及诸大臣商议对策,赵王担心如果交换,怕秦国耍赖不给城池,不换又担心得罪昭襄王,秦国引兵来犯。想找个人去秦国交涉,但又没有合适的人选。这时候,宦者令缪(miào)贤马上引荐说,我的门客中有一个叫蔺相如的可以担当此任。赵王问缪贤:“何以知之?”缪贤说:”臣以前犯过罪,担心您惩罚,就准备逃往燕国,是舍人蔺相如劝阻了我。蔺相如问我:‘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呢?’我说:‘以前我陪大王出使燕国,燕王曾经握着我的手要和我结交,所以我知道燕王一定会收留我的。’蔺相如说:‘那时候燕王想和您接近,是因为赵强燕弱,而您是赵王的宠臣,所以才会对您客客气气。如果你是因罪而逃到燕国,燕王一定会把你绑了送回赵国,您犯的也不是什么重罪,不如主动向赵王承认错误,以求赵王的宽恕。’-后来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大王果然宽恕了为臣。从这件事我就知道蔺相如是个有勇有谋的人,所以我知道这个人可以被大王所用。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秦国果然想耍赖,蔺相如确实表现出了有勇有谋的超强能力,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秦昭襄王虽然很生气,但是也没有为难蔺相如,放他回赵复命了。这难道是秦王的宽宏大量吗?这里先卖个关子,后文回答。
宝玉由来
和氏璧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和氏”是说这块玉是一个叫卞和的人发现的。因为这块宝玉还引发过一个悲壮故事。
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pú),所谓玉璞就是玉的原石,从外观看和普通石头并无差别,但是卞和独具慧眼,坚信这块玉璞里藏着稀世宝玉。这应该就是历史上最早的赌石了吧。卞和拿着这块长得像石头的玉璞去向楚厉王献宝,楚厉王找来专家鉴定后,说这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根本不是玉石。结果卞和被治罪,遭受刖刑,砍掉左脚。等到厉王驾崩,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和上次结果一样,唯一不一样的是这次砍了右脚。再后来武王驾崩,楚文王继位,卞和不敢去献宝了,可能是因为没有脚可砍了吧。但是又不甘心,抱着玉璞哭了三天三夜,哭出了血泪。这件事被楚文王知道后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遭受刖刑的人多了,也没见哭成你这样的呀?”卞和回答:“我不是因为受了刖刑而哭泣,而是因为稀世宝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才悲伤的。”楚文王听了很是感动,命令玉工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了稀世宝玉,于是把这块玉料加工成玉璧,命名为“和氏璧”。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故事经过完全经不起推敲,它只是韩非为了推销自己的观点而编造的一个寓言故事而已,我们也不必当真。
何为玉璧
讲完了卞和的故事,再来普及一下玉石知识。“璧”是一种很常见的玉器造型,圆形,中间有孔。但如果你以为所有圆形有孔的玉器都叫璧,那就错了。先来了解两个专业术语:孔叫作“好”,孔以外的玉石部分叫作“肉”。在《尔雅》的解释里,圆形有孔的玉器可以分为3种,肉比好大一倍才叫璧,好比肉大一倍的叫瑗(yuàn),两者尺寸相同的叫作环。即便都是肉比好大一倍的玉石圆环,也并不都叫璧——直径在6寸以内的叫璧,6寸以上的叫宣(瑄)(《尔雅·释器》)
渑池之会
和氏璧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但是,有一点需要记住,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而受封上大夫。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秦昭襄王忽然向赵国示好,希望赵惠文王到秦国的渑(miǎn)池一会。渑池在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当地有一个秦赵会盟台,就是从这个典故来的。
虽说秦昭襄王抛出了橄榄枝,但是楚怀王的教训赵惠文王是不会不知道的,谁还敢重蹈覆辙呢?这时候,廉颇和蔺相如的意见完全一致,必须去。如果不去,等于赵国向秦国认怂了,以后必然低人一等,所以,必须去。赵惠文王就这样被架到了火炉上,硬着头皮到渑池赴会去了。蔺相如陪同,廉颇带兵送到边境,廉颇向赵王说:“如果您超过三十天还没有回来,我们就立太子为王,不能让秦国拿您来威胁赵国。”估计这会赵惠文王心里一定哇凉哇凉的。没办法,谁让你是领导呢。对赵王来说,这一次外交活动非常成功,蔺相如的出色表现比“完璧归赵”那场有过之而无不及。赵惠文王成功完成了这次会晤,而且也没有丢面子,最后安全返回了邯郸。
秦王怕谁?
我们用了这么大的篇幅来讲蔺相如的故事,是不是对廉颇的主角地位略有不公呢?是时候来回答前文卖的那个关子了。秦王痛失和氏璧后,仍然放蔺相如回国,难道是秦昭襄王的宽宏大量吗?当然不是。再问个问题,蔺相如两次出场的完美表现,真是靠得自己有勇有谋和伶牙俐齿吗?是,但不全是。蔺相如的精彩表演,赵惠文王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于是给蔺相如加官晋爵。加封蔺相如为上卿,官阶比廉颇还高。赵惠文王看到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这只是表面,而没有看到更深的本质,秦王既不是宽宏大量,也不是害怕蔺相如,秦国真正忌惮的是边境上的廉颇呀。如果赵王能清楚地看到这一层,就不会在后来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更不该在后来的长平战场把廉颇撤换,最终导致了战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败仗。这是后话。
廉颇生气
蔺相如被提拔后,廉大将军就不高兴了,放出话来说:“老子为赵国攻城略地,蔺相如靠耍耍嘴皮子就能官居我之上,我见了那小子,看我怎么骂他。”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了,于是蔺相如就躲着廉颇不见。但是蔺相如现在已经是上卿了,官阶比廉颇还高,蔺相如的门人们都觉蔺相如天天躲躲藏藏的,太丢人了。
原文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素贱人,徒以口舌而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之,不肯与会;每朝,常称病,不欲争列。出而望见,辄引车避匿。其舍人皆以为耻。
相如两难
按说这两位都是高级干部,上朝总会抬头不见低头见,但蔺相如装病,索性不上朝了。如果在路上遇到廉颇的车,蔺相如远远就会避开。久而久之,蔺相如的门客们受不了了,自尊心很受伤。
这就让蔺相如陷入一个两难处境:自己已经不是当年的小人物了,不但在朝廷里边要树威信,带队伍,在私家还要养门客。而威信一旦没了,队伍就没法带了,门客也留不住了,怎么办?蔺相如有办法,又要发挥自己三寸之舌的特长了。论打仗蔺相如和廉颇不是一个量级的,但要是比耍嘴皮子,十个廉颇也不是对手。
蔺相如问门客道:“你们认为廉颇和秦王比谁更厉害呢?”门客答:“秦王厉害。”蔺相如又说:“我连秦王都敢怼,难道还怕廉颇不成?秦国之所以不敢动赵国,就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在,我们两个要是内讧就如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我之所以忍气吞声,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啊。”一席话立马把自己的忍气吞声上升到了忍辱负重的高度,不仅赢得了门客们的认同,还把廉颇成功打造成了小肚鸡肠的“光辉”形象。这就有了后来的廉颇肉袒负荆至门谢罪,遂为刎颈之交的佳话。也为我们贡献了“两虎相争”“负荆请罪”和“刎颈之交”的成语。
廉颇复出
回望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廉颇采用费边策略,利用坚守不出的防御战术与秦军打起了消耗战,这一策略让秦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秦军没办法,只能离间赵孝成王,最终导致廉颇被撤,赵括接任,结局我们都知道。这里不再赘述。话说廉颇从长平前线被撤换后的那段时间,是自己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门客们都纷纷离他而去。转眼间9年过去了,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驾崩了,按理说山东六国本该抓住这次机会,赶紧组建合纵联盟,共同抵抗秦国才对。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各国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尤其是燕国的小算盘打得最响。燕王喜借着给赵孝成王祝寿的机会,顺便侦查了一下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的结果是,赵国的青壮年都在长平之战中死完了,新生代还未成年,赵国人口结构出现了断层,正是攻打赵国的好时机,于是燕国发兵攻赵。赵国派老将廉颇挂帅应战,廉颇老当益壮,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以少胜多,堪称经典。斩首了敌军主帅栗腹,击退了燕军,逐北500里,打得燕国割地求和。赵国奖励廉颇的战功,封他为信平君,官职升为“假相国”,也就是代理总理。当初离他而去的那些门客又都回来了,廉颇实在看不惯他们的嘴脸,不愿接近。他们不仅不害臊,反而还讲出了一番道理说:“廉大将军呀,你真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呀,现在大家都在讲‘市道’,就像做买卖一样,您有权有势了,我们就蜂拥而至,您被免官失势,我们掉头就走,这是现在的常态,这不能怨我们呀。”看来,世道真的变了,这应该是最早的市场经济了吧。
忘恩负义
始皇帝二年(公元前245年)秦国派麃(biāo)公攻打魏国的卷(quān)城,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离魏国都城大梁已经只有几十公里了。回想当年秦国包围邯郸,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也就是十几年前的事,今天魏国有难,赵国也该出手相救了吧。赵国还真的派廉颇挂帅,发兵魏国。但是廉颇奉命来魏的目的不是援魏抗秦的,而是来趁火打劫的,顺便攻克了繁阳,也就在今天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一带。可见,战国时代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只剩下利益了,已毫无半点道义可讲了。
廉颇投魏
廉颇打劫的正起劲时,赵孝成王一命呜呼,儿子赵悼襄王接班,刚一继位马上安排乐乘接替廉颇的指挥权,廉将军又一次被撤换了。这一次,廉颇怒了,先是带着本部军队把乐乘揍了一顿,然后投奔魏国去了。魏国对廉颇还是有所猜忌,也不敢重用。而赵国这边接二连三的被秦国蹂躏,赵悼襄王想又起了老将廉颇,就想将其召回。但是又担心廉颇是不是已经老了?到底还有没有用了?于是就派了个使者去,表面上是去关心慰问,实则是去看看这把老骨头还有没有利用价值了。廉颇因为在赵国得不到重用,也有回赵国的意思,也知道这次使者来见自己的真实意图,于是故意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和十斤肉,吃完后披甲上马,向使者展示自己强壮的身体和神采奕奕的精神面貌。本来这是两情相悦的好事,但是一个叫郭开(记住这个人,后文还会出场)的人却从中作梗,贿赂使者。使者回去向赵悼襄王汇报时说:“廉将军虽然年迈,但是饭量还可以,只是短短的吃饭期间上了好几次厕所。”赵悼襄王听后,也就打消了召回廉颇的想法了。
辗转楚国
廉颇被赵国放弃,在魏国也得不到重用,后来又被楚国请了过去。但是廉颇在楚国也没有搞出什么名堂,无奈地说了一句名言“我思用赵人!”意思是说,不是我不行,是楚国的军队不行。就这样,一代名将廉颇,在异国他乡,悄无声息地走完的自己的一生,最后葬在了楚国国都寿春,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出城向北有一座八公山,廉颇墓就在这座山下。当然,赵国人并没有忘记廉颇,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赵王城遗址公园中也有一座廉颇墓。
结束语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已经被辛弃疾固化为一个文化语码,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引用。廉颇的人生结局更是令人唏嘘,我们不禁要问,这个郭开到底和廉颇有什么深仇大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我们知道,这个郭开后来还会害死李牧,赵国最能打的两位名将皆被郭开所害,赵悼襄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说,赵国的亡国,不是亡于秦,而是亡于赵。
下一篇,我们就来请出另一位战国名将,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