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怎么上?
第一课时怎么上?
听课时,经常听到评课的老师问执教者:“你上的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究其原因,是上课的老师课堂教学内容与评课的老师心中的第一课时或第二课划分存在差异。其实,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只是因为时间限制(每节课只有40分钟)而人为划分出来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由执教者根据教学的需要自由安排,而不应该拘泥于对“第一”、“第二”这两个词的理解,机械地去安排。识字、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并不是机械划分的不同板块,第几课时安排什么教学内容也不能机械地、一层不变地去安排,应当执教者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决定。
平时上公开课,老师们总喜欢上第二课时,因为老师们普遍认为第二课时好上。一般情况下,第二课时老师们安排讲读课文,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师精巧细致的设计、学生丰富多彩的回答,一节课行云流水般流程,让人听了觉得很完美。而第一课时就不同了,学习生字、词,要辨析字音、字形,讲多了不好,浪费时间,会的学生不爱听,讲少了不行,会觉得不放心,生怕学生字词没有掌握;初读课文,短的课文还好,长的课文学生读一遍要8到10分钟,枯燥无味,课堂气氛不好,如果再让学生边读边作批注,花的时间会更多(除非是弄虚作假,看上去花的时间会很少。);作者介绍或背景介绍,学生听了似懂非懂,特别是一些历史背景,只能简单介绍,蜻蜓点水,不疼不痒的,只能象征性地作一些简介,或让学生出示或读一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效果不怎么样,但是不讲又不放心;指导学生读重点句子,长的课文,重点句子多,长句子多,一遍两还不能解决问题,只能选几个好学生表演一下,并不能起到实效,还有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意等等,学生意见不统一的话,课堂上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新教师,课上了一会儿,要讲的内容都讲完了,只好让学生写字或完成习题,听的人会觉得这课上得不怎么样,上课的人也会觉得这课怎么上的,怎么一会儿就没东西讲了。因此,上公开课老师们都选择了上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很少有人上。
怕上第一课时,成了问题,大家就会都来关注这个问题,我们海光小学的老师曾经就“怎样上好第一课时”作过专题研讨。近几年,网上不少网友也在讨论这个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都在关注这个问题,都想就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就本人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个人以为,如何上好第一课时,引用一句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想上好第一课时,没有现成的套路,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教学对象由执教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设计。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第一课时的教学板块设计,要灵活,不能总是用同一套路。
第一课时,可以安排的教学板块很多,“解题”要不要,要!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理解了文章的题目,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课题也可能是文章的中心句,理解了文章的题目,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就可以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生字词”要不要,要!生字词的学习是学好一篇文章的基础,对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至关重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词的含义,学生才能读通课文,才能理解重点句段的意思,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才能弄明白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和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同时 ,“识字”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朗读指导”要不要?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该说,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应该有这个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朗读指导“不能少。有些文章的精彩句段还要求学生背诵,背诵的前提就是朗读,熟读成诵。 “写字”要不要?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写字的要求,不同学段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新学习的生字新词也必须通过不同形式的“写字”练习加以巩固。“文章背景、作者简介”要不要?要!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息息相关,有些文章(诗歌)的教学,如果学生不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就很难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同句式的练习等内容要不要?要!这些内容必须在教学过程加以渗透,让学生逐步积累。什么内容都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重要,也就什么都不重要了。把这些内容都安排到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就会显得太繁杂,所以,我们要有所取舍,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大胆地去取舍,取自己所需的,舍自己不要的,不能求全,要突出重点,加强整合。
二、要充分相信学生自学能力,放手让学生去自学。
不少老师上课时,生怕学生这也不会,那不懂,字、词、句、段、篇,一一来过,逐一讲解,逐一检查,总觉得自己不讲就不放心,弄得自己很累,学生也很累。上课形式单一,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学生都很清楚,就会觉得枯燥,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我们的老师不能也没有必要这么做,我们要更新观念,充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初读课文的任务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完成。其实,你不安排这个任务,学生也会提前去做这个事情。我们都上过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新发的书一拿到手,语文书是必看的,而且是从头看到尾的,遇到不认识的字,也会去看生字表。尽管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但最少是看了的,哪篇课文讲的什么内容,也基本知道了。特别感兴趣的课文还会多看上几遍,要求背诵的课文他们也早就开始读记了。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死搬硬套,初读课文时,可以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让学生有目的地在老师的引导下去读书。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也可以交给学生课前去完成。一篇的新的课文,生字有多有少,特别是到了高年级,生字少了,识字、写字的任务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完成,你只要教给他们方法就可以,他们可以去看生字表,学会读音,可以去查字典,理解字义,学会组词、多音字组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等等。课堂上,老师的任务就是检查,重点点拨,回答学生的疑问。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老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文章背景资料、作者简介等,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要能巧妙地运用多媒体。
现在,多媒体电教设备的应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已经得到了老师们的普遍认同,一些老教师也在尝试着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了。可我们不能因为要用多媒体而用,要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采用“拿来主义”,直接运用光盘或从网上下载课件,教学设计流程也是先有课件,才有教案,个人认为这是不可取的,这样会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有教案,再根据自己的教案设计制作课件,课件要为我所用,课件只是实施教案的一个辅助工具。所以课件最好是自己制作,即使是下载的,也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作修改。
四、语言要精练而不琐碎,形式要新颖而不花哨。
有一次听课,一个有心的老师专门统计执教者课堂上提问的数量和口头禅,结果数量惊人。试问:这些问题含金量是多少?是否有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多少?你的口头禅浪费了多少时间?所以,我们上课时语言要精练,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我们不能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否则,你是问题可能就是无效的。
有些老师上课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确实,课堂气氛是活跃了,小手频举,小脸通红,又是小红花,又是即时贴,又是表扬的话语,又是鼓励的掌声,问题简简单单,人人受到表扬,可是,热闹的背后是什么?课堂上在形式上又花费了多少时间?还不如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读书,写写字来得实在。
五、“朗读指导”重在指导。
有些老师为了体现在课堂上朗读的精彩,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指名读、齐读、范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等,这无可厚非,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只是一味地读,没有到位的指导,只是读得热闹而已,读得好不好,有没有达到朗读训练的效果,要通过学生的评读,教师的评读、范读来实现。光读不评,朗读水平很难提高,朗读——评读——范读——朗读,才能起到指导朗读的真正效果。
第一课时怎么上,还得根据教材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量身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