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字句刻一世牵心 ——读杨绛先生《我们仨》
今日给大家推荐一本无用的书,《我们仨》,这本书少年人看必觉气闷,我初看时也觉就是整一流水账,想这也能出版!待到第二遍看时,越品越觉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字里行间流淌,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及他们的爱女钱瑗的人生历程是书的骨架,情却是这书的肌理,细细密密、绵绵长长。
杨绛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叠,没有精巧的结构编排,但却在平铺直叙中有种明亮不刺眼的光线(此处我本用光芒,斟酌后改光辉,后光环,最后光线,考虑光线是光的本质,但光线却是过柔弱些的感觉,挠头L),一种圆润不喧哗的声音,一种沿着时间漫步踱来的从容,一种不需要对旁人诉苦的大气,一种淡定的微笑,一种让人心踏实起来的厚重。
第一第二部分写梦
一个万里长梦,古驿道上的相遇和走失,两人在梦里分分合合,正如他们一生之际遇。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离别拉长了,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在我看,陪的愈远,愈舍不得、放不下、解不开吧。分手是人生的必然,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对他的妻说——愿你比我先死,只因我舍不得你在世间受没有我之苦。杨绛先生在钱老去后,把这苦化成文字,分分合合,到最后还是分成了一个万里长梦。
第三部分回忆这个家的点点滴滴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的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三观的契合度之高,三人相伴相助之情深,跃然纸上。本部分从1935年杨绛先生与钱老结婚开始着笔,各种离合,各种坎坷,各种痛,在杨绛先生笔下却都是淡然,唯有那真挚情感却时时闪现;在文革期间各种运动时,运动的狂风暴雨在先生笔下依旧是和风细雨,三人在运动中不断设法抽离,相厮守才是重点。
平淡是先生全文贯穿的气质,平淡也是先生追求的人生,他们在各种重压下依旧保持本心,他们有的只有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就这样先生与钱老一起走过了63个春秋。
在一年中,丧夫丧女,这是怎样的一种痛啊。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读完全书后我回头看这句,掩卷泪却涌上眼眶。
无用之书,在夜深人静时,又或在阳光熙和午后,甩掉所有追求有用的心思时,静下来,泡一壶茶,慢慢看。在喧嚣浮躁的社会中,需要一种沉静朴实的文字,来滋养你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