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研读》17:周纪(四)
《<资治通鉴>研读》17:
周纪(四)
秦王与齐王称帝公元前291年,秦军进攻韩国,攻占宛城。烛寿被免掉秦国丞相职务,魏冉复出担任丞相,受封到穰城和定陶,被称为穰侯。秦昭襄王又封公子市到宛城,封公子悝到邓县。
公元前290年,魏国把方圆四百里的河东土地,韩国把方圆二百里的武遂土地,都割让给秦国。魏国的芒卯开始凭借诈术受到重用。
公元前289年,秦国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马错进攻魏国,一直打到轵县,攻占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公元前288年冬十月,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派使者封齐湣王为东帝,想要结约一起进攻赵国。苏代从燕国来到齐国。齐王问他:“秦国派魏冉送来帝号,先生认为怎么样呢?”苏代回答说:“臣希望大王接受,但不要对外宣称。秦王称帝后,如果天下人没有意见,大王才能称帝,这样没有后顾之忧;秦王称帝后,如果天下人厌恶,大王就不要称帝,以收取天下人心,这是很大的资本。何况进攻赵国,与讨伐桀宋相比,哪个更为有利呢?现在大王不如暂缓称帝,等待观望天下人反应,然后进军讨伐桀宋。如果攻占宋国,那么楚、赵、魏、卫等都会恐惧。这样,我们名义上尊重秦国,却让天下人憎恨它,这正是反卑为尊的计策。”
齐王听从,在称帝两天后取消。十二月,吕礼从齐国来到秦国,秦昭襄王也去掉帝号,恢复称王。
秦军进攻赵国,攻克杜阳。
公元前287年,秦军进攻魏国,攻克新垣、曲阳。
公元前286年,司马错进攻魏国河内,魏国献出安邑求和,秦国把这里的百姓归还魏国。秦军在夏山击败韩军。
齐军灭宋宋国有只雀鸟在城边生下鹞鹰。史官占卜后说道:“吉。小鸟生下大物,宋国肯定会称霸天下。”宋康王大喜,立即起兵灭掉滕国,然后出兵进攻薛城,向东击败齐军,攻占五座城池,向南击败楚军,攻占方圆三百里的土地,向西击败魏军。
宋康王认为已经与齐、魏成为相匹敌的国家,所以更自信能成就霸业。他想早日成功,就每天射天鞭地,砍掉社稷后焚毁,以表示其威势制服了鬼神。宋康王整夜在室中饮酒,只要室中的人称呼他为万岁,堂上的人马上呼应,堂下的人也接着呼应,门外人又接着呼应,最后整个宋国,没有人敢不称呼宋康王为万岁。天下人都称宋康王为“桀宋”。齐湣王起兵进攻,百姓溃散,军卒放弃守城。宋康王逃奔到魏国,死在温县。
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和楚襄王在宛城会盟,和赵惠文王在中阳会盟。蒙武进攻齐国,攻占九座城池。
齐湣王灭掉宋国后更加骄傲,向南入侵楚国,向西入侵三晋,想要吞并二周,成为天子。老臣狐援义正词严地劝阻齐湣王,被斩首于檀台大道上;陈举直言劝谏,被杀死在都城东门。燕昭王日夜安抚教导百姓,国家变得富贵殷实,就与乐毅谋划进攻齐国。
乐毅说道:“齐国是古代称霸之国,现在还有余力。他们地大人多,我们无法轻易单独进攻。大王确实想要讨伐,不如约请赵国及楚国、魏国一起出兵。”
燕昭王派乐毅约请赵国,另外派使者联合楚国和魏国,让赵国向秦国说明伐齐的好处。各诸侯都受齐湣王骄横残暴之害,全都合谋与燕国伐齐。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出全部军兵,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秦国国尉斯率军与三晋军兵会合。赵王把相国印授交给乐毅,乐毅同时率领秦、魏、韩、赵五国军兵讨伐齐国。齐湣王也调动全国军兵抗击,双方大战于济西,结果齐军大败。乐毅归还秦国和韩国的军队,分出魏军攻略宋国土地,派赵军收复河间,自己率领燕军长驱直入,追击齐国败军。
剧辛说道:“齐国大而燕国小,全赖诸侯的协助才击败齐军,应当及时攻占其边境城池增加力量,这是长久之利。现在经过后不去攻占,以深入齐境作为虚名,无损于齐国,更无益于燕国,只能使彼此更深结怨,以后肯定后悔不及。”
乐毅说道:“齐王依仗征伐之功,夸耀功绩,行事从不与下属谋划。他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暴虐,百姓非常怨恨。齐军主力战败,如果能乘虚攻入,齐国百姓肯定反叛,祸乱在内部发作,就能图谋齐国。如果不乘机进攻,齐王肯定会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转而体恤下属,安抚百姓,我们就难以对付了。”乐毅随后率军深入齐境。
齐国果然大乱,失掉正常秩序,齐湣王出逃。乐毅进入临淄,夺取宝物、祭器,全都搬运到燕国。燕昭王亲自到济水边慰劳将士,赏赐犒赏三军,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他进攻齐国那些还未攻占的城池。
齐湣王逃奔到卫国,卫国君主让出自己的宫室接待,提供日常用具。但齐湣王出言不逊,卫国人转而攻击他。齐湣王又逃奔到邹国和鲁国,仍然骄傲自大,于是邹国和鲁国都不接纳,齐湣王只好逃奔到莒城。
楚国派淖齿率军救援齐国,借机自封为齐国相国。淖齿想和燕国平分齐国的土地,抓捕齐湣王后数落他说:“千乘和博昌之间的土地,方圆几百里,降下的血雨沾湿了衣服,大王知道这回事吗?”齐湣王回答说:“知道。”淖齿再问:“赢、博之间的土地,地面塌陷涌出泉水,大王知道这回事吗?”齐湣王回答说:“知道。”淖齿接着问:“有人对着宫门痛哭,求见大王不成,离开后仍听得见其哭声,大王知道这回事吗?”齐湣王回答说:“知道。”淖齿说道:“天降血雨沾湿衣服,这是上天在警告;地面塌陷涌出泉水,这是大地在警告;有人对着宫门痛哭,这是百姓在警告。天、地、人都在警告,但大王却不知道收敛,怎么能不被诛灭呢!”淖齿命人在鼓里杀掉齐湣王。
乐毅伐齐荀子评论说:国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权势,得道者主持,就会天下大安,国家繁荣昌盛,积累的美德也会成为幸福源泉;无道者主持,就会天下大危,成为国家拖累,有主政者还不如没有。等到形势恶化后,主政者即使再想当一个普通百姓,也不可能了。齐湣王和宋康王就是这样典型的例子。所以治理国家的君主,如果倡导礼义,就会称王,信义建立后就可以称霸,玩弄权谋国家就会灭亡。
带领国家者倡导礼义,就没有人能加害他。即使行一次不义之事,杀一名无罪之人,却能得到天下,这样的事情,仁义者从不去做。君主意志坚定,治理的国家就会坚如磐石。只要以礼义待人,就能产生很多义士;只要把国家刑法公布于天下,就能制定良好法律制度;君主极力主张礼义,率领群臣以身作则,就会建立起礼义风尚。这样一来,下面就会仰慕上面践行礼义,统治基础就稳固下来。统治基础稳固了,天下就会安定。所以才说:用国家名义推行礼义,一天时间,天下人都会知晓,商汤和周武王就是这样。这就是所谓的倡导礼义者称王。
大德虽然还没有建立,礼义也没有齐备,但已经具备治理天下的大致方略,刑赏已经受到天下人信任,臣下都知道这样做的重要意义。政令一经颁布,即使有利无利,却不欺骗百姓;条约已经缔结,即使有利无利,也不欺骗合作的邻国。这样一来,就能军兵强劲,城池坚固,敌国畏惧。国家策略一旦明确,邻国也会信任。虽然地处偏僻的国家,其威势也能震动天下,春秋五霸就是这样。这就是所谓的信义建立后称霸。
带领国家者只注重利益,从不去伸张大义,不遵守信用,做事唯利是图;对内不怕通过欺骗百姓谋取小利,对外不怕通过欺骗对方谋取大利。对内不修正自己已有的,却经常眼红别人拥有的。上面欺诈下面,下面也糊弄上面,造成上下之间离心离德。这样一来,就会受到敌国轻视,邻国怀疑,每天费尽脑筋去行权谋之术,但国家无法避免被削夺衰落,最后走向灭亡,齐湣王和孟尝君就是这样。所以想使齐国强大,不去提倡礼义,不去修为政教,不去统一天下人的思想,只知道把常年奔驰在外征战作为要务。在齐国强大时,向南足以击败楚国,向西足以使秦国屈服,向北足以攻占燕国,在中原足以征服宋国。直到燕、赵军兵群起而攻齐时,就势如秋风扫落叶,瞬间崩塌,齐湣王落得身死国亡,百姓受到天下人杀戮,后世说起暴君,总是以齐湣王为例。这其中没有其他缘故,是因为齐湣王不修礼义,只知道一味玩弄权谋罢了。
以上三种结果,是圣明君主必须谨慎选择的,仁人志士必须清晰明白的。善于择人者能控制他人,不善于择人者则受别人控制。
黄其军
作于2024年9月25日(古历甲辰年八月廿三)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