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的恶意
以为是贬义,是恶意,还是别的什么意,常常让人迷糊。它是从个人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不太确定的意思。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会说你认为如何?假如说你以为,或是别以为啥啥,这相当于骂人了,有点就你行的意味。通常,以为并无褒贬之分,谈点个人看法,能有什么关系?然而从老子的自然观念看,以为的小心思其实是一种自以为是,很麻烦,它与真正的“是”,相差了十万八千里。说它贬意也不恰当,贬损指向对方,以为指向自己。勉为其难,只好用“恶意”指明出发点,这是题目的来历。
你我之间的认同,非常麻烦。根据研究,人与人的目光交流有两个阀值,通常对视的时间不超过3秒,这样会让人感觉自然舒服,当盯着对方超过了9秒,实验中,没有任何人会感觉舒服。目光似乎能够接通脑电波,影响思维。小孩子都有的经历,课堂里回答老师的提问,会不自觉地偏转脑袋,孩子是在避免视线带来的电波干扰。所以,认同很可能是出于被动,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它干扰了人心,让人改变为陌生的、莫名其妙的另一个人。有没有不自觉的认同?当然有,亲情就如此。对社会观念的认同,可能难以说清,不过有个说法,叫作潜移默化,发明这个词汇的肯定是个高人,很难说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于什么目的,琢磨出如此的奇思妙想,太有才了。
说以为很恶,其实是在说,当你起了想要影响他人、改变他人的心思,一定小心,别以为自己很行,假如你的以为错了,该怎么办?任何看法都有缺陷,正如芝诺的圆一文中所说,不知是无可救药的病,每个人都心理残疾,没有谁可以例外,任何结论都是在忽略未知的情形下作出的,所以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只有此时此地的权宜。既然如此,任何人都不可以蛮不讲理,虚怀若谷不仅仅是美德,它是天地的指令,冰冷冷地呈现在面前,你没得选,不得不如此。
在道德经里,以为通常是以其为、当作某某的意思。以为然和不以为然,这两个意思只出现在德篇的首章,连续出现三次。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在这里,义表示价值观,当社会建立了明确是非的价值观,那么就脱离了未知的世界,这肯定是好事,尤其对有为而言更是如此。然而从无为的角度,这个社会有心理残疾,这是不治之症,不明白这一点,必然会盲目乐观,不知道自己是谁,会很危险。用老子的话说是殆矣。不以为然是天之道,以为然是人之道,圣人不以为然,凡人以为然,就这么回事。
恶是不好的意思,甚至有点极端。其实,极端还是不极端,全凭个人,你若坚持以为,那是你要极端,和别人毫无关系,你自己看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