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学之心,悟中学之道

2016-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陆小白

                  以小学之心,悟中学之道

                                          ——记一次小学教研活动

         昨日,随师父一起去龙津实验学校听课。由于家就住在附近,平日与父母一起散步时也常常路过,不过都只在外围看一看。昨天借活动之便,第一次进入这所真当的“家门口”学校。学校的基础设施用“齐全”已不足以形容了,大型的喷水池、新式的教学楼、操场、篮球场……非常现代化,和在电视上出现的一线城市的学校没什么区别了。随着奉化撤市设区,各种硬实力不断提升,也希望自己能不断成长,为未来自己家乡的软实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到这次教研活动,听取了三位老师的课。第一位是刘善娜老师。师傅着重提点我关注她的数学语言,自己不久前的一节公开课上,对于数学语言的组织,尚有很多不足:语言组织不精准,说法不严谨,不少话语太白话,概念说明冗长繁杂……在留心刘老师的言语组织后,才发现,她的语言乍一听,平凡无奇,细细品味,功力深厚。同样一个意思,如果让我表达,恐怕就捉襟见肘了。另外,在《加法与乘法的交换律》这节课中,刘老师也多次渗透数学方法,并且“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在潜意识中接受。不像初中阶段,出现后教师反复强调,而结果往往是学生只知道数学名称,却不懂内涵实质,不会应用。

         第二位方巧娟老师。巧的是她原来是师傅的第一届学生,而现在已成长为名师。席间,虽然我与师傅坐在很后面,还是有好些老师过来打招呼,她也是其中之一。我想了一下,坐这么后面还能引起如此关注,除了初中老师听小学的课比较稀奇之外,更多的还是师傅在教师系统中的好人缘。有不少是师傅之前的同事,朋友,当然也有不少他的桃李。想到自己不善交际的性格,进入教师系统两年,对于本校之外的老师鲜知少闻,今天听课的三位,都是奉化里饶有名气的大家,可我在今天之前真的都不知道,更别说有交集了。而席间,当其他老师跟师傅交谈时,我也只能尴尬地在一边点头,偶尔应答几句。性格使然,自己的课或许也因此多少有些沉闷吧。相比之下,方老师的第二节课设计的趣味十足,加上学生也十分活泼,听课的老师好几次被欢乐的气氛感染。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引入部分,方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我和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共同点。我细想很久,也发现不了。而一个孩子却一下子回答出来了:“你们的名字中都有个‘方’。”是啊,在孩子的眼中,这个共同点如此简单,而看似更智慧的我们,却无法发现。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我们的确获得了一些东西,但也势必失去了一些。而方老师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计的问题情境,也能达到非常好的课堂效果。同样是概念判断,方老师以“图形舞会”的情境来呈现,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而我们的初中课堂,可能就是死板冰冷的文字,学生机械地判断吧。

        第三位是宋煜阳老师,奉化市的小学数学教研员。我有幸参加这次活动,与他渊源最深。同样简单的课堂中,渗透了几何中的推理说明的方法,如何由特殊推广到一般。正在我思考他如何处理测量可能产生误差的这一教学障碍时,他利用几何画板巧妙化简。利用已知的Rt,推理到锐角,着重讲解后,最后再类比到钝角。

         由于临近期末,课业任务多,只能参加半天的活动,但真的获益匪浅!

         小学的教学模式与初中课堂相差不大,虽然课时只有40分钟,却节奏慢,照顾范围广,基本每一个孩子都参与了。反观初中课堂,功利性使得节奏不得不快,照顾面也并非百分百。两者在速度上差别很大,这给了正在复习阶段急功近利的我一脚刹车——既然我的性格就适合慢节奏的方式,何苦一味跟风求速度呢?

        很认同一句话,大意是:“从前的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不妨借鉴到教学中,节奏慢一些,学生顾得多一些。

        教学只有阶段之分,没有高下之别,有时抱着一颗小学生的赤子之心,悟一悟中学的教学之道,也挺不错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