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会写作】连续的小幽默是怎么产生的?

中国儒家讲究“五常”,所谓仁义礼智信,做人要以此为准则,写文章也完全可以借鉴,为了做一个有“信”用的人,我有义务把昨天《解构小说的秘密:趣味来自意外的解答》中“其次”的内容补充完整。
昨天说到趣味来自压力的释放,但是不是平常的释放,是反向的释放。那么如果把趣味分成等级的话,我们最后释放的无疑应该是最大的“包袱”,此前的所有铺垫都是为了最后的意外而服务,所谓憋得越久,射得越远,但是怎么才能让读者有兴趣读到最后,看到你精心设计的大包袱呢?
当然还是得靠有趣,大包袱得铺垫那就用小包袱呗,不断制造小包袱勾引读者跟你一路走下去。是不是想到了现在的相声,两个人往台上一站,东拉西扯,故事完全是支离破碎的,但就是凭一个个小包袱把你的眼球固定在屏幕上。
小包袱的设计方法花样多多,多到让人根本记不住,所以本着实用又轻松的第一性原理,你只需用点小“智”慧,造成意料之外即可。
举个我很喜欢的李傲接电话的例子:
李傲(深夜接到匿名电话):喂?
陌生人:李傲我要杀你全家!!!
李傲:哦?我全家就我一个人。
陌生人:……,那我要杀了你!
李傲:哦。那你排队去吧。
是不是有点意思?如果把李傲换成小说里的女主,陌生人换成一个死缠烂打很久非要追求她的讨厌男,效果一样会不错。
女主(深夜接到渣男电话):喂?
渣男:我要用一辈子追求你!!!
女主:还有一年我就毕业了。
渣男:……,那我就一年内每天都追求你!
女主:哦。那你先去治病吧。
这个意料之外的原理就是岔开话题,用一个人的思维去否定另一个人的思维,用各说各话,来造成回答出乎意料,最后达到“大哥你真能吹,把我的思路都打断了”的幽默效果。
这时候作为读者就会直接代入强势的一方,形成对另一方在智力或者情感上的鄙视,由此带来乐趣。
也许我用词不当,不应该用鄙视这个词,艺术的说法叫做“讽刺”,没人想自己的笑声是建立在不道德的鄙视之上的,所以我们要非常小心,非常“礼”貌的步步为营,直到把一个形象慢慢的塑造成脸谱化的坏,那样我们才可以名正言顺的去讽刺他。
写到这里想到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二人转”表演形式,其实我一直认为赵最高峰的作品都是跟宋丹丹合作产生的,宋是科班出身,讲究的就是戏剧冲突,想讽刺哪种人一定要不断铺垫,而赵讲究的是快速高效,如果你不想去费力塑造一个坏的形象,那就只好寻找最直接的“坏”,而我们人类的劣根性本能的对残疾人和深陷厄运的人有优越感,所以赵的小品便取个巧直接向他们开炮,以便最快速激发我们优越感,形成愉悦的笑。
本来本文是探讨产生有趣的方法,信马由缰的说道了有趣产生的影响,不过也好,古人练武先修德,有了明辨是非的“义”,以己推人的“仁”,文章的趣味性才能发挥出它对社会应有的建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