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母,这些孩子怎么啦?
近日,湖南沅江一名六年级男孩吴某因不满母亲管教太严、被母亲打后心生怨恨,持刀将母亲杀死。
杀死母亲不到10天,吴某因年纪太小,系不负刑事责任能力人,公安机关将其释放。
更为奇葩的是,这名12岁的男孩被问是否知错时,他竟然回答说:“错了,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学校不可能不让我上学吧。”
天呐,这孩子这是怎么了,这般冷血、这般残忍,却又这般的无知!
“未成年人”“杀人凶手”两种身份就这样在一个12岁的孩子身上,重叠到了一起。
本来应该是天真无邪的年龄,却做出令人发指的恶行,对于这样的未成人,我们称之为“恶童”似乎也不为过吧?
如果说,小吴童鞋是“年少无知”的话,那么,北大青年吴谢宇弑母又做何解释呢?
2015年7月11日,福州某教师宿舍,谢天琴被人杀死在住处内。经调查,其儿子,北大学生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
“吴谢宇做案手段高明,心理素质极高。杀母后,他在现场用活性炭和保鲜膜将母亲的尸体包裹起来,并安装了监控视频,然后再从容地回学校上课,接着替母亲辞职,以母亲名义借钱、贷款,最后到自己揭露案件,整个流程清晰可怕。”办案民警说。
如今,3年多过去了,吴谢宇到底去了哪里?很多人怀疑,要是吴谢宇自己不揭露此事,可能将长期不会被人发现其母被杀的情况。
如果不是媒体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我们真的难以相信,这些令人胆寒的恶行,竟然都是由孩子犯下的。
关于吴谢宇,我们只知道他长在单亲家庭,从小到大一直品学兼优,至于上了北大以后,他心理为何如此扭曲,真的不得而知。
12岁的小吴,据说,父母常年在外打零工,因为他又抽烟了,母亲抡着皮带打他时,他才跑去厨房拿了菜刀,连砍了母亲20多刀。
面对这一桩又一桩的血案,我们在震惊之余,不禁要问:这些孩子究竟怎么了,为什么向自己的妈妈挥起了屠刀?
回溯一下小吴同学的成长历程,我们发现,父母对他的关爱太少、放纵太多。缺位的家庭教育,导致他孤独与宠溺交织。
小吴的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他从小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对他宠爱有加,十分娇惯纵容他。
直到两年前,母亲生了二孩,才回来和小吴住在一起。平日里母亲对他管教很严,应该属于家暴的那一类,小吴变得异常地粗暴顽劣,一言不和,或者有什么事不顺了他的心,拂了他的意,他就动手和母亲厮打。
对此,并没有引起小吴de父母太多地在意。
反观我们身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时候,父母很少会去理解孩子,在教育孩子时更缺少耐心。当孩子不按照他们既定的教育模式“出牌”时,要么唠唠叨叨,要么又打又骂,还想当然地认为小孩子还小,不会懂那么多,长大了就忘记了。
孰不知,孩子心里什么都懂,面对“发彪”的父母,他们也会害怕,但越是这样,他们越是表现得反叛。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不一定都会是因为父母教育失败,但绝大部分都受他们的影响。
家长今天种下的因,就是孩子明天成长后的果。
人之初,性本善,但“善”并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为“善良”,而是指一张白纸。
对,年幼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在TA对善和恶、是与非等观念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认知时,更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导。
人伦纲常的教育、社会文明的教育、爱国爱家的教育,这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要从娃娃抓起。
父母不妨多点耐心、讲究点方式和方法,在孩子的头脑意识还未成形时,将这些教育融汇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灌输给孩子,让孩子知道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底线,逾越底线的后果是什么,思想意识里多些正能量,孩子的思想才会越来越健康。
当孩子屡次犯禁时,父母除了要对孩子加以说服引导外,还有对其有一定的惩戒教育,让TA知道社会上有些生存法则是不可逾越的,一旦逾越了,不是别人的反击,就是法律的制裁。
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TA自己,更属于社会。
父母的教育和关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与孩子朝夕相处中,首先,父母要知行合一、严以律己,为孩子做好榜样,同时也要留意观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当发现孩子有错误意识和错误行为时,要及时加以纠正,并辅之以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越是年幼的孩子,就越容易纠正。
青少年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是孩子依恋与独立两种倾向暂时冲突和对立的阶段。而许多的父母都没有或缺乏主动意识去调适与青少年子女的关系。
父母们或多或少地面对过一种困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正确的意见与建议,不能被孩子接受;而不少青少年学生在面对父母絮叨的教导时,也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格。
对此,父母除了对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和耐心的引导外,最好能多抽出一点时间来,陪伴孩子一同成长。
比如,多参加一些社团或者企业组织的有益于儿童成长的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完成活动内容,拉近彼此的关系,同时也让孩子结识更多的朋友,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帮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愿为人父母者,都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责任心,好好呵护孩子的内心,不要让一个个小天使改变了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