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还在不怕晚—《伞兵和卖油郎》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07期“晚”专题活动。
徐则臣的《伞兵和卖油郎》一定会戳中很多人的心。这篇文仿若一杆甩向童年的“鱼钩”,假使会从谁的心湖里勾出什么回忆,那一定是单纯愚蠢的岁月,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是毫无矫饰的表达,是热辣滚烫的冲动,是在成年世界也许碎了一地,也许掩埋多年的……
这篇文中的主角是父子两人。父亲老范,一名退伍残废军人,在战争中失去生育能力,老婆跟人跑了,做酱油为生。儿子范小兵,对成为一个伞兵充满执念,并为此锲而不舍,付出许多努力。
故事核:范小兵产生做伞兵的梦想,为此持续努力并最终成了瘸子。
题目中的“伞兵”和“卖油郎”,一个代表理想,一个诠释现实;一个在童年,一个是成人;一个是炽热的激情,一个命运的安排……就像无数人的生活,大抵都是如此。
这篇文章结构,完全符合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按照时间顺序一步步推进。
第一部分:萌生伞兵的梦想。
作者的叙述非常有既视感,先一段动作描写,用范小兵珍视的五角星做引子,引出一段对话,范小兵自己说的话揭示文章主线——“我要当伞兵”。
对于文中的2、3两节应当放在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时,我犹豫了。
如果放在第一部分,那就是作为故事背景来交待。如果放在第二部分,就是揭示老范阻挠儿子梦想的原因。
斟酌再三,觉得应该放在第二部分。
2、3、4是第二部分,故事的发展,老范不许儿子当兵,和范小兵第一次跳伞。
这部分,作者设计了两处让人疑惑的伏笔。
老范是镇上每年给钱的战斗英雄,但他不允许范小兵当兵,连军装、军帽、解放鞋都不给他买;
范小兵的妈妈两年前跟人跑了,跑得全村人都知道。
范小兵显然是执着的孩子,他与“我”、“刘田田”都不一样。目标性和行动力他一样都不缺,他抓着伞,从柳树上往下跳,一遍一遍,直到摔掉半颗门牙。
看到这里,忍不住想,这孩子该歇菜了吧?并没有,高潮还没到呢。
第三部分,5和6,是高潮部分。写了两件事。一是范小兵再次尝试降落伞,导致黄牛发疯,刘田田成了瘸腿女孩,老范差点把儿子打死;二是揭开老范不让范小兵当兵的原因,战斗中失去生育能力,老婆跑了。
这两件事,“我”都始终作为一个旁观者参与其中。见证了范小兵的脑洞大开,黄牛发疯的恐怖场景,老范被领导褒扬和邻居嘲笑的全过程,孩子的视角来叙述老范残废的真相,更有冲击力。
7、8放到第四部分的结局。嫉妒促使我拿走范小兵攒的十三块钱,范小兵跳伞摔伤,也成了瘸子。
在这部分,我是阻力,老范却妥协了。
至于9,我觉得像一段情绪,是遥想当年的惆怅、感慨;像一段片尾曲,幽幽地回荡于曾经热烈的年代。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必要,因为有了这一段,才让人的情绪到了顶点。
原来,小兵的梦想从未破灭,虽然推着独轮车卖酱油,但他和刘田田的儿子,叫“大兵”。
这篇文情节简单,最打动我的,是关于梦想的部分。
父子俩的名字,“小兵”和“大兵”同样代表梦想。
小兵出生的时候,老范和妻子应是感情很好的时候,对他的期待是以后也能像爸爸一样去当兵,后来,老范残废了,老婆跟人跑了,受创后的老范背离了昔日梦想,残废军人的荣光让他避之不及。
对比之下,范小兵的不妥协太可贵了,他和老婆同样在他实现梦想的途中先后瘸了,但没关系,当他挺直腰杆带着大兵走在巷子尽头,五岁的孩子承继了他的梦想——“不仅腰杆直,两只手也甩得有力,每一步都把脚尖踢起来,就像一个军人正步走过阅兵台。”
对比之下,当下的孩子真正有梦想的不算多。课余生活的作业负担、大环境导致的过度保护、趋同的评价体系,焦虑笼罩的家庭氛围……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多,结婚,就是失去了童年,还没年轻,就老了。
坚持梦想真的很难,但范小兵的心里一定在想,我没能做伞兵,但儿子可以。所以,梦想还在,不怕晚。
(本文参加短毛碎组织的每周好文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