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心理想法

“考得上,学校不是特别好也不是特别差。”

2022-01-12  本文已影响0人  古丁故事集

一 

我表姐今年三战考研。

第一次考研失败后,她毅然离开了山东,去了南京,在那里找了一份工作,边工作边考研。

我问她,为什么不在家里备考。她说,她考研失败的事迹已经成了亲戚朋友酒桌上的谈资,而且总会受到莫名其妙的指责与嘲笑。

曾经,我父母请了一个90多岁的老人来到家里。爸妈指着我说:你觉得她能考上大学吗?

老人说: 可以考上,学校不是很好也不是特别差

我说,老人是骗子,老人说:如果你不信,以后可以来找我。

那个时候,我只有十一岁,那个时候我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高考结束后,我突然就相信了老人的预判,我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顷刻间,我十几年来所经历的种种挫折像洪水般铺面而来,中考那年父母双双住院,那年差两分我可以进入尖子班,高三那年,我也可以在班里排到不差的名次,后来由于身体原因和心态问题,我最终的高考分数是班里的倒数。

我的朋友曾经对我说: 你看你平时考得再高有什么用,不就是要看最后这一个结果。

我觉得他说得很对,曾经即使我们取得再多的成果,最后看的都是一个结果。

但是,当我的最好的朋友以这样一种眼光去看我,真的会莫名奇妙地感到伤心。

大一寒假,与高中朋友们聚餐,我才发现,原来她们所谓的名校的生活也不过如此,有的朋友甚至以为高考之后就可以躺平了,一直浑浑噩噩,虚度光阴。

二 。

一旦我们进入了某种怪圈,就会以怪圈里的看似约定俗成的某些规则,进行自我约束。

曾经老人的断言,让我一度怀疑我的能力,我的命运是不是就应该这样。他原来所指定的那些关键词在无形中束缚了我的思维,让我不敢越雷池一步。

现在看来,高考不过是一种一个小小的岔路口。

但是曾经那句话“考得上大学,考不很好”真的让我惆怅了很长时间,这就像一种定义,就像是一种标签,一旦被贴上了,就难以摆脱,这与心态有关,与人性也有关。

罗森塔尔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告诉他们你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名单上的学生在此后的生活中会有明显的进步。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期待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实验大家应该在中学就听过,只不过我是反面例子。

这也很像,在职场中老板们普遍使用的一个法则:

你其实不是废物,是你的老板先给你贴上废物的标签,再把它撕下来,你便觉得自己得到了救赎。

我一直忘不了的是,在2019年3月的一天,我的一个最好的朋友确诊抑郁症,那天她笑着对我说:“我真的不是矫情,是真的病了。”

确诊后,她比以前开心了好多,似乎这样就可以有个名字来为她承担所有的闲言碎语。

仿佛之前压倒她的不是病痛,而是病痛后无法被人理解的无奈与苦楚,是外界的流言蜚语。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承受着来自世界各式各样的偏见。

我们都经历过这种时候。内心的志向、期望被人否定,过往的经历、自我的性格被人不屑地下定义,全世界都不理解我们,我们只感到孤立无援,无助地挣扎。

但其实,没有人能感受你曾经历过的一切,更没有人有资格对你的生活做出评判。

就像内向不是性格缺陷,它只是性格的一种,就像你可以去爱大风和烈酒,也爱孤独和自由,就像道歉并不一定代表我错了,只是我认为这段关系比我的尊严还重要一样,不存在一种绝对的解释可以去标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 。

当一只玻璃杯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装满咖啡时,人们会说“这是咖啡”;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说“这是一只杯子”。

同样,如果我们心中装满别人的看法与成见的时候,事实就不是事实,你也不是你了。

所以当我们在以肯定态度认为一切理所当然的时候,应该发现发现另一层面的“东西”,旁观者清不是一个绝对的命题。

每个人都被困于随波逐流的物质问题中,随便给别人贴上标签的代价真的很低廉,但是对于被贴标签,承受流言的我们却要在这种荒谬的命题中,辗转反侧。

伤人一语六月寒,当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经历,对别人进行评价时应该做到慎重。

同时,在生活中,我们自身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让自己成为与星星相似的人,拥有自己的法则和轨道。

文章原创,首发于公众号(一凡人),分享平凡的故事,记录生活的意义,欢迎关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