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并非让人深刻,孔子也不教人贫穷。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98042/ed50ee1d988d2832.jpg)
当你欣赏鲁迅的深刻,你要懂得他的热爱;
当你路过孔子的平凡,你要进入他的涵养。
学习,不是粗鲁地将某个人当做一个东西来使用,
而是要学会将所有人当做一个生命来感知和尊重。
【1】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是鲁迅镌刻在《狂人日记》里的话,
今天读来,依然浓烈如酒,千般滋味。
真正的疼痛,绝不是歇斯底里、暴跳如雷;
真正痛到没地方可抓,往往大音希声,异常安静。
仁义道德的祖师爷,只能是不语怪力乱神的孔丘。
言行直追圣人君子,居家亦当三畏慎独,
这是孔二少的标准腔调。
先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再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热爱生活,敬畏生命,
然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戒贪婪执着、戒虚幻妄想,用心做事,好好说话,
继而“贫而乐,富而好礼”,不为物欲所累,
继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天下银两名闻,不过是人修行路上的盘缠……
故曰:
鲁迅是中国人必须的二锅头,孔子是中国人永恒的苦菜汤。
又曰:
人要活下去,需要懂肤浅;
肤浅让人放松。做个俗蛋,亦要智慧
人要愿意继续活下去,则必须进入深刻。
深刻不昧因果。
再曰:
鲁迅并非让人深刻,孔子也不教人贫穷。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98042/f03f4add9d63425c.jpg)
【2】
上中学时超爱读鲁迅的杂文,怎一个快活了得;
可是放下书,却总是快活不起来。
疙疙瘩瘩的生活,最是让人扫兴。
一眼望去,红尘凋零,秋风瑟瑟,前路茫茫,
深刻,有时难免会让一个少年沮丧。
这时候如果再读读孔子,会有好处。
一个人若受了内伤,读孔子必有疗愈功能。
人要接受自己,就特别需要自省的力量。
年少轻狂时候,往往特别奇怪,
先将自己搞到抓狂,再想方设法自我疗伤。
大家把这个自虐的过程,美其名曰为成长。
快乐,对于一个战士往往是奢侈品;
但对于一个道士,就显得稀松平常。
人间勇士,敢问有几颗头颅,不是皮皱毛白空悲戚?
大勇不是飞来飞去,剑拔弩张,
大勇是看一切无常皆为正常。
不是看开看破看破,都TM懒得正眼去看,
不再操心世界,只对自己热情。
所以,安贫乐道,
并非不再稀罕银子,而是不再为外缘物欲所累。
胡因梦老师曾经意味深长地讲过一句话,她说,
在大陆授课这些年,
能真正跟她用生命能量直接对接的人,寥寥无几。
不是她多高尚,
她指的是众生多有欲求,不容易纯粹。
就像要求合影,绝非志同道合,更是为了事后炫耀。
一个人文字语言的犀利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的伤痛。
地面容不下他,他于是长出了翅膀。
像鲁迅这样的人,文章如同修罗场,生活其实很孔子。
他真想批评的,未必是仁义道德,而是那些装B的伪君子。
所以他耿耿于怀的是论语炸不翻潜水艇,易经赶不走日本兵,
孔子也有战士的一面,不然他不会周游列国外出“打工”,
但是最终灰头土脸红尘吃瘪,总不能都引刀一快吧?
所以他说“色难”,是说疲惫的英雄梦想心境转换之难。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98042/d7717cdc0944b8d3.jpg)
【3】
鲁迅有极好的古文功底,所以文字容易出锋芒;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孔子其实不写文章,孔子的杀手锏,是分享。
所以他总是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他最高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只是值得信赖和托付,绝不高大上。
鲁迅弃医从文,是认为文字可以更好地洗礼世道人心;
孔子周游列国,是认为分享可以服务到更多组织和人。
但是鲁迅和孔子其实最后全都认怂了:
鲁迅是不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做刀笔吏,
孔子是一遍又一遍告诉学生,要“从吾所好,问心无愧”。
文章是写给君子看的,小人哪有时间?
他们正忙着逛迷楼和刷存在感呢。
文章对于小人,只是娱乐元素,只是附庸风雅。
他们不需要思想,
他们只需要浮躁、喧嚣以及滚烫杂念。
所以分享,也不是将珍珠摆在猪面前。
有人说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但是没说鲁迅到底有什么思想,都革了谁的命。
有人说孔子是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
其实他俩什么家都不是,
他俩只是如你我一般普通平凡尘埃一般的生命。
孔子少年丧父,想要有口饭吃,得有两把刷子,
所以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他的第一把刷子是给那些鲁国的扛把子出主意;
他自己并不觉得伟大,所以他说“吾少也贱”。
他的第二把刷子是通过分享去服务影响人;
说他是教育家其实很装逼,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教育家只是“御用”他的人需要,孔子他不需要。
他都不晓得教育家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鲁迅从养长短工的家底,一度栽进举家借贷的死胡同,
选择留日学医或是回国授课,
只是一条生路,别整得那么高富帅;
凡是想要去美化或是神话一个人,背后都是阴谋。
不管是鲁迅还是孔子,都是反包装反粉饰反神话的。
中国人最擅长叶公好龙替天行道,
落地就表现为装模作样狐假虎威。
所以,
靠孔子肿脖子的人多,真愿意进入他的人屈指可数;
靠鲁迅养家糊口的人多,真拥抱鲁迅的人就许广平一个。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98042/0c03f28c852d2f6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