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力

逻辑层次| 你的思维决定了你的层次

2019-02-01  本文已影响25人  李真71

跳槽的困惑
一位在三线省会城市做营养师的mm,最近困惑着是不是要辞职去上海,她说现在获得的培训和实践都少,而她所依赖的营养品牌在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都做得很好,所以在想自己是不是要去这样的地方工作几年,然后再回来。
如果这位MM来找你聊,你会怎样说?

上海压力很大,你要想清楚哟。
我们这也好歹是省会城市,还是有机会的。
是你自己做得不好,不能怪城市小。
你看安利的营养师就风生水起,你们的品牌太小了。
营养师有啥好做的,你有生物科学博士的学历,干啥不好。

这样的意见,其实一点也不能帮助到这位mm。这样的意见,违背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决定是当事人做,而身边的人最应该做的是通过提问启发她思考自己的问题。

提问,反应出我们的关注点,更反应出我们的思维层次。NLP逻辑层次的环境、行为、能力、角色、价值观、愿景6个层次给出了提问思维的高度。

一、环境层

环境层次包括了所有外界的条件。相关的事情、物品、时间、地点、金钱、设备等都属于环境。上海压力很大,你要想清楚哟。我们这也好歹是省会城市,还是有机会的。这些关注生活条件、生活环境以及物质条件的,也属于这一层次。

在这个维度,可以提以下问题:

在哪里?
什么时候?
需要多少资源?
我们有哪些资源?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理清现状,随着后续问题的层层推进,可以看到究竟是环境问题,还是其他的问题。

提问中,当我们获得的回答是埋怨公司不给支持,埋怨自己工作的公司是一家破公司,还埋怨自己不是富二代,将眼光聚焦在环境上,怨天尤人。我们需要给当事人提醒,其实你改变不了环境,你要改变自己!

二、行为层
改变自己的第一环是改变我们的行为,行为层次是指具体的行为和反应表现,即你每天每天的所作所为。在这个层次提出的问题,有下面这些

我过去做过什么
我现在做了些什么?
我接下来做什么?

在这个层次上引导当事人关注自己的行为,过去、现在、将来的行为。给营养师mm说:是你自己做得不好,不能怪城市小。意思是这个意思,但这是指责的话语,不能起到启发思考的作用,我们需要更改方式。
给营养师mm的问题
1)你现在已经做过哪些事情来帮助你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学习机会?
2)你现在寻找更多的锻炼机会有哪些困难?
当我问营养师mm第一个问题时,她要么支支吾吾说不清楚,要么说出来她自己都不好意思笑笑,说这根本不能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当问出第二个问题时,她很坦诚的说“我没有想过。过去我都盯着我没有锻炼机会,就想着是不是离开。”
当把关注焦点从环境转移到行为时,营养师mm很兴奋的和我说:“真姐,太感谢你啦,我纠结了3个月是不是要去上海工作的事情,现在茅塞顿开!”
不论她最后做了什么决定,她隨着我的提问,思考的问题从第六层转移到第五层时,就从关注圈到达了影响圈,可以自己掌控了。(关注圈和影响圈,是史蒂芬.柯维提出的概念,可以帮助人们从消极被动转变到积极主动。)

其实,选择去上海工作,是逃避行为,选择继续留下,是挑战行为。去上海是将自己放入一个可以成长的环境中,但环境中的资源并不见的就是你可以去掌握的,换句话说,其实仍然会出现没有锻炼的机会,没有学习的机会。逃避行为会让人形成习惯性的逃避,而忽略了自己成长的磨练。当我们在行为层面提问时,一定要问到她做过什么,她将来可以做什么,聚焦在目标达成的行为上,而不是回避。

三、能力层
能力层次描述一个人具备的能力,以及能够做的事情,指向个人才能、力量、通用技能。能力层次思考的问题是:

我拥有什么样的能力(技能)?
我如何做这件事?
我需要培养哪些技能?
我们关注能力的时候,就进入了更广的学习区,去探索和提升。

回到开头的案例,如何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需要更多的客户,也就需要拓展市场。
拓展市场需要市场拓展能力,营销能力,客户维护能力,这些是她的能力所不及的。对于她来说,或许不是自己拓展市场,而是找有市场拓展能力的人来帮助自己。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全才,也给别人一些机会。或许的的确确需要自己发展一些市场拓展的能力,毕竟公司刚刚起步,还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请专业人士。
所以当我们在说“是你自己做得不好,不要怪城市小”时,我们要根据最终的目标,以及前面梳理出来的难题,提下面的问题
1)拓展市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2)这些能力中,哪些你已经具备?哪些还不具备?
3)对于不具备的能力,你如何打算?
记住,不要只问问人家有没有做这件事情的能力,这是管杀不管埋,我们要聚焦到问题解决,让人真正脱离困境,比如给出一些做事情的普适性能力作为参考,比如引导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能力描述,比如推荐可以咨询的资深人士。

四、信念、价值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份,妻子、丈夫、经理、员工,无论哪一种身份都会对应着一套信念与价值,是我们秉持和信仰的。作为妻子,我会期待家人在我的照顾下健康;作为经理,我期望我的工作优质完成,获得老板的欣赏。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身份带来的价值理念。再具体到当下的事情,就是做这件事情的原因,做这件事情可以获得的价值感。信念、价值层次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要做(或不做)这件事?
为什么这件事很(不)重要?
我遵循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上周我去朋友的公司,他想和我说说2019年的产品规划,让他的员工丽丽播放刚刚做的一个PPT内容,结果上面有些数据不准确,朋友马上批评她——你太粗心了。小丫头脸马上变了,摔脸子说“我不干了。”好尴尬,朋友口无遮拦,词不达意,把原本可能是统计数据时忽略了一些内容(能力问题),变成了指责(价值观问题)。而如果朋友问问为什么要统计这些数据,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对2019年的产品规划有哪些帮助,引导到丽丽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丽丽的行为就发生了变化。

五、身份层
从职场菜鸟到人力资源总监职位,很多朋友都会问我,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他们都期望得到我有什么神能力可以分享给他们,其实这不是能力的问题,是身份定位的问题。
身份层次是关于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认识和定位自己,处于身份层面。
可以提出的问题是:

我是谁?
我要成为什么身份/角色的自己?
我的选择会告诉其他人关于我的哪些事?

所以每一次有人问前面的问题时,我的回答是,当我在家里时,我扮演的是妻子、母亲的角色,当我在公司时,我扮演总监、职员的角色,而我对孩子的陪伴少了,我就刻意调整我的时间,在周末时拿出半天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玩游戏。作为母亲,我有一个时间底线的规划来约束自己。
当明白自己是谁,当明白自己不同角色上该承担的责任时,我们就清楚了自己该有什么价值观,该有什么能力,什么行为。
所以当有人说,“公司这么乱,我只好这么混日子。” “我的时间总不够用该怎么办?”;这些都是角色定位的问题,此时要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六、精神/愿景层
精神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人生使命」,你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你能为别人,为社会,为整个人类带来什么?这个世界会因为你而有什么不同?
愿景,拆开来看愿就是心愿,景就是景象,这个景象存在脑海里,是肉眼看不到的,是内心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个人愿景是发自个人内心的,真正最关心的,一生最热切渴望达成的事情。
在这个层面,我们可以提出的问题

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为了谁?
我与同事、家人、朋友或其他人、事物保持哪一种关系?
我的未来的美好愿景是什么?
我希望影响什么样的人?

这个层面是你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顶层设计,这个层面不是可以理解理清的,需要我们做出很多的探索和不断检验。

逻辑层次的使用,可以从环境层次开始逐步推导到精神/愿景层次,也可以反过来,先从哪里开始,取决于我们沟通对象的困惑和问题所在,就如开篇例子中我们从环境层次开始,而职场和生活平衡的问题,我们需要从精神/愿景层次开始。

任何一个问题的处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刻意训练可以不断培养出你的思维高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