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母爱似海
北京时间九月十一日十九点三十分,在家吃完最后一顿晚饭之后,母亲要上夜班已经休息了,父亲在厨房收拾,而我终于要动笔描述这两个人。
还记得当时院长在布置这项作业的时候曾问过我们有谁能描述一下自己父母的外貌,当时父母的容颜立即浮现在我的眼前,但是我却想不出该怎么开始用文字把他们转化到纸上,让他们跃然于笔尖。
是分开描写,是母亲那一头及腰的长发,还有让我一直在嘲讽的渐变的发色,还是父亲可爱的走路姿势,我曾经和母亲讨论过,我说像企鹅,母亲说远远地看到一个不倒翁过来就是你父亲了。
还是一起描写,从他俩仅相差一厘米的身高开始,两个人不大但是明亮的眼睛,同样是宽大的额头,都是标准的黄色的肤色,不黑不白。或者是他们不论如何染烫都掩盖不了的白丝,微笑时眼角的皱纹,上楼时轻微的喘气的声。这些貌似不是很生动?该如何让描写生动一点呢?是父亲每次在开心时总会微微用力拍打我的右肩膀,还是母亲与我一起逛街过马路时不自觉挽起的我的左臂。是每次离别时的注视,还是透过摄像头展露出的微笑。。。
“先学做人、再学知识”
对于父母对我教导,如果要选出标志性的话,这应该是第一个。初中放弃家附近的学校,十三岁的我带着一句“不试试怎么知道我不行”踏进了重点初中。第一次体验到了到了井底之蛙是什么样子的,初一整个一年就想着证明自己。越来越特立独行的我在初二终于人生第一次尝试到被孤立的滋味。整个初二的暑假足不出户,每天在胡思乱想,即将迎来的中考却不在我的脑海中。“先学做人、再学知识”成为了我整个暑假唯一的收获。
父母的教诲也许不像教科书般清晰明了,总是适时地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但是它却从来不缺少可以解决问题的魔力。许多年后在初中的同学聚会上,看着我和大家举杯时微笑的脸庞,脑中浮现的是父母的这句话。
“自己的事、自己选”
高一下半学期开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填好寒假前发的文理分科志愿表上交。看着同学们手中带着家长签名的单子,我却发了愁,整个假期每当我想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都会被父母莫名其妙的岔开话题。不知道是天意为之还是父母刻意,再我面对一张崭新的表格纠结了一节课之后,终于鼓起勇气拨通了父母的手机。当我说这个事情很重要啊,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啊,家里面的意见也很重要啊,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与支持啊,什么之后。我只听到了:“就是这个事啊,自己决定啊,自己的事,自己选。只要是你自己的选择,自己同意就好。以后这种事就不用问我了。”母亲的回答仿佛更加简单:“你不是应该早就自己决定好了吗?为什么还要打电话问我啊。”当收拾好课桌往文科班走的时候,听到了班里同学啜泣的声音,说自己多想学文啊,心莫名其妙的不舒服了一下。“自己的事、自己选”从这时起不再是我耳边的一句话,而是刻在我心头的一行字。
高考结束到录取通知书到手的这段时间里,我表现得异常的安逸,一个晚上挑选的学校,恰到好处的学校与专业,这一切的背后就是这句“自己的事、自己选”。
父母的教诲也许出现在不合时宜的位置,但是却是你要用来前行的武器。
“在应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做什么事情”
大学之后,无论假期回家还是平时聊天,不可避免的要聊到我的恋爱问题。父母总会说长大了很多事情是不可避免的,要学会顺其自然。父亲更是直白的说出了他信奉的人生哲理,“先成家、再立业”。“当下的时光还是要为自己储备留在上海的资本来的更实际一点,我又不是嫁不出去。”我对父母明亮的眼睛说道。在于父母开玩笑的同时,心里在一遍遍的玩味着这句“在应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做什么事情。”应该,这个词永远都是针对自身而言的。从父母的身体力行之间,我始终坚信着。
父母的教诲总要用在适合自己的地方才不算辜负了他们吧。
写到这里想起了大学报到结束之后,送父母出康桥路1500号门至罗山路地铁站,母亲难免要碎碎念一点,我边忙着同新结识的同学聊天,顺便听着,而父亲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记着以后不要边走路边玩手机。”为父母买好地铁票,分别的时候终于要到了。母亲出乎我意料的说了一句:‘“儿子,和妈妈拥抱一下吧。”“行啦行啦,别搞得酸溜溜的,你俩赶快走吧,注意安全。”在记忆中,从来没有对叫过我“宝贝”,从来没有主动拥抱过我的父母。看着他们的背影,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父爱如山,母爱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