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志读书

你以为整理房间只是一种整理行为吗

2017-04-30  本文已影响0人  寻求惊喜的David同学

整理,这种行为,不只是对你身边物品的整理,也是现代人心智成长的一种方式,还是一种人生观。


情景追因


不知道正在看屏幕的朋友,房间里、办公桌上是否乱糟糟的;

还喜欢买东西,囤了好多用处不大上的物品。

“超市全场7折甩卖"、“满299减99”、”双十一X宝节“,生活中,这些促销的活动时常都会让我们高潮:

本来没有购买计划的,看到全场7折,囤了几箱纸、一堆牙膏牙刷;

有计划买一件单品的,看到满299减,但是购物车里还没满299,于是凑了几个小件;

双十一听大家都在谈论打算买什么,于是自己也参与了进去。

这种囤积生活资料的行为,可以看作一种焦虑症

它源于人类的祖先,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存本能,打来的猎物带上路以备不时之需;

看来,这种焦虑在人类脑中的地位,肩比生存的重要度了。

但现代文明早已不是农耕时代,人的选择越来越多,生活中充斥着太多东西;你会发现,偶尔清理下办公桌、房间、甚至删掉手机上不常用的App,大脑中中也会迸发出满满的幸福感、成就感。


思维方式


据我观察,大多人都不太重视这种收拾自己物品的环节;

《断舍离》提供了一种归纳整理的思维——断绝想买回家但不实际的东西,舍弃家里泛滥的破烂,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一、

断绝想买回家但不实际的东西,光这一条估计就要拦下来好多朋友;被促销活动影响、本来不是很想买东西,但就贪图便宜的情况大有所在。

在鄙人看来,能“X宝双11”期间控制住自己的人,自控能力、心智的力量都很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想要什么,这个结果是明确的,就说明这个结果一定是思考过后,才得出的;

“我有必要买吗”、“买了对我有什么用”、“我目前需要吗”这一类问题在思考的时候,会不断冒出,你也会跟着问题来考虑物品与你的关系,而不是地被贪欲控制得毫不察觉。

二、

舍弃家里的破烂,例如,高中时的书本、衣柜里多年不穿的衣服。

家里囤的这类物品,被你赋予了太多情感的因素,导致你迟迟做不了决定;一个身边例子,朋友打算买新手机,却舍不得回收陪伴他两年的旧手机,给旧手机的估价也高于了二手市场的平均价位,导致一直不舍得卖出去,这个旧手机的价值却在一直下跌,最后干脆放到房间里,再也没管过。

这种过于迷恋、高估自己的存量,会让你低估未来增量的价值。比如,最近时间很火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它下围棋运用的就是概率的思考方式。

每走一步,在之前就计算好,这一步占领优势的概率。

这种概率思维,跟断舍离提倡的抛弃存量的整理思维方式如出一辙。

三、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书中提到有丈夫过世十年仍无法走出悲伤的女士,以断舍离为契机,扔掉旧物,包括亡夫的假牙,接受丈夫过世这一痛苦事实。

《奇X说》里的话题中的一个观点,“原谅对方其实是放过自己”;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一朋友分手后,电脑桌面、手机里,还放着对方的照片,一直不舍得删。

物品的本来没有任何意义,意义都是人赋予的。放下对物品的执念,那些意义当然就不存在了,随后,它也只是一件物品而已。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吧。

断舍离的其他用处


想必,看完文章的朋友对整理房间的又有新的理解。

此外,也可以尝试梳理朋友圈中的好友,看看自己的人脉到底是什么样;手机上要保留哪些App;甚至公司里的领导老板梳理的部门、组织的员工等。

可见,整理不只是对你身边物品的归纳,也是现代人心智成长的一种方式,还是一种人生观。


点点滴滴的幸福感积累起来,就是一个更美好的生活。

2017年4月30日 凌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