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言乱语话项目:一张图读懂项目管理的前世今生
进入21世纪,项目管理的地位日益重要,前有美国PMI协会的大力推荐,后有管理大师的竭力站台,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的高深理论不再深锁规格,逐渐通过全球各体系的推广普及飞入寻常百姓之家。今天,阿朱就以项目管理的奋斗史为引子,和大家开启项目管理漫谈之旅。
图2 项目管理简史如果翻开历史画卷,向前追溯一下项目管理发展的历程,那浩瀚的资料,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为了简化这个过程,阿朱绘制了一个时间轴,帮助大家就项目管理的进程有一个简要的理解。
如果说到项目管理,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自然是人类文明史上那些宏伟的工程莫属。远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罗马的斗兽场等等,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神来之笔;即便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土地上,也产生了如先秦时期的期思陂、都江堰、长城等一系列鬼斧神工的巨制工程,每每观之,都会敬佩与祖先们的智慧与勇气。
时间来到近代,从1900年至今的100多年间,项目管理的技术产生了突飞猛进,助力了一个又一个人类极限的突破,见证着一个又一个的人类新辉煌。
一战期间(1917年),美国人亨利.甘特发明了横道图,用以统计车间产量与时间的对应关系
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沃尔特.休哈特提出周期项目改进质量的概念:PDSA(计划——执行——学习——行动)
20世纪40年代(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进行原子弹开发,也称为曼哈顿计划,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历时3年。原子弹的研制成功,直接加速了二战的进程,最终迫使日本投降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早期:美国军方成功地使用IID(迭代与增量开发方法)用于开发超音速喷气机。水星计划中,NASA在期软件中使用IID(迭代与增量开发的方法)
1961-1972年间,由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提出,用以接替水星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现代项目管理的成功之作,在这个项目中,人员、投入资金都创造了当时之最。由此,项目管理体系中关键的技术—CPM(关键路径法)、PERT(计划评审技术)、WBS(工作分解结构),逐渐走入民用领域,并被各工程制造领域所借鉴使用。
1969年美国PMI项目管理协会成立。
1970年罗伊斯博士发表《管理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他建议了“瀑布”方法本身的无效性,项目若要成功,至少要迭代两次。
20世纪80年代,以目标为导向的编程大师格兰迪.布赫清晰的表达了“螺旋式开发方法”。
20世纪90年代,杰夫.萨瑟兰和肯.施瓦伯在融合了本田(生鱼片方法)使用的日本IID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新游戏》中的概念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时间盒的方法,他们称之为“Scrum”。
2001年,17位在DSDM、XP、Scrum、FDD、以及其他精益方法领域的专家聚在一起开会讨论IID(迭代与增量开发方法)的未来,这次会议的结果是“敏捷方法”术语的诞生,以及敏捷联盟的创建。
图3 敏捷项目管理理念
进入21世纪,随着敏捷项目管理在IT领域的普及应用,人们对项目管理的认知也更加多元化。不同于上世纪后20年间瀑布模型在IT领域里的大行其道,敏捷思想的核心与传统项目管理具有着天然的分水岭:
传统IT项目假设项目范围是固定的,需求是明确的,所以项目管理要做的是尽量保证在既定的时间内交付满足财务约束的合格产品,这就需要控制项目范围变更,通过繁琐的变更流程最大程度控制交付成果的可控性。那么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个问题——IT属于一个技术迭代快、知识更新频繁的行业,无论是客户还是项目交付团队都很难保证项目需求一沉不变。所以,生硬地把客户需求绑在柱子上,再订上几根铆钉的历史不可能在新的世纪里重现。
此时,敏捷方法的出现就显得恰逢其时:敏捷思想的核心是价值驱动,从一开始就承认客户的需求可变,但唯一需要管理的就是客户对于价值的优先级关注情况。由于敏捷团队采用自组织形式,资源固定,同时尽量在最短的时间(4周或8周)内完成对客户最有价值的特性交付,这就要求产品所有者PO(通常是产品经理+项目经理身份的集合体)对业务价值有深刻的了解,能够胜任客户代言人的角色。在特性交付过程中,不断卷入客户,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工作出发点,将无关工作降到最低,这种做法足以对客户满意度形成保障。因此,敏捷思想在IT行业逐渐普及开来,也慢慢称为当下研发类项目管理的主流思想。
图4 敏捷项目价值观自从2001年17位敏捷勇士在犹他州发布《敏捷宣言》以来,围绕敏捷实践的探讨层出不穷,4个核心价值观之外,还有12条指导原则帮助敏捷思想落地。这12条原则归根结底都可以总结为4个方面:
客户满意度、质量、团队工作和项目管理,而这4个方面也在个人与团队、工作与生活、甲方与乙方的平衡关系中扮演了桥梁作用。
21世纪,不懂项目管理的人注定在职场中举步维艰;同样,不懂敏捷项目管理的人也注定在IT工作中踽踽独行。
各种敏捷的项目技术、工具与方法如何应用,推荐大家阅读《敏捷项目管理》(作者:美 马克.C.莱顿)这本书,无论是理论层、实践层,你都可以找到很多需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