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的人更要离开“家”
最近接待了几位中老年人,他们来访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或者到了婚嫁的年龄还不找(找不到)对象,或者已结婚生子仍冲突不断,还有的上班几年入不敷出让人担忧。按照所有家庭成员都对家庭现状有贡献的系统理论,这些忧心忡忡的中老年父母背后,应该有另一些不肯或无法承担责任的成年子女。
该出力的没出力,该轻松的很紧张,而且情况并不理想,甚至越来越糟。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长期延续界限不清的家庭模式
有些家庭因为外界压力大,内部成员少,家人之间过于紧密。不能随着年龄增长和个人意识形成逐渐松动,甚至子女成年成家后彼此仍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悲喜瞬间共享的状态。
二,强家长弱子女组合的必然结局
还有些家长能力强,爱控制,子女习惯这种模式,缺乏主动意识和对自我需求的觉察。一旦觉醒,想拿回人生的主导权,父母会极不适应,最后常以年轻人失败告终。
实际上,绝大部分人从青春期开始与家庭分离。先是找到大量同伴,然后恋爱结婚建立亲密关系,拥有新的稳定的情感归属和支持力量。
因为各种原因,很多年轻人直到为人父母都还没能从原生家庭中脱离开:经济上需要援助,精神上需要鼓励,从工作人际到孩子养育,遇到大小困难都首先想到找爹妈。这样的互动方式确实会有短暂的安逸,但通常是以放弃个人自由选择和发展为前提的,而且这种相安无事的好日子一定会到头!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三十岁的时候生病由五十多岁的老娘陪着去,再过二十年,七八十岁的母亲病了,谁有能力陪她?
所以,离开“家”是一个成年人必须做的事。
这个“家”有三重含义。
第一指的是原生家庭。
这个最好理解,长大了不能总依靠父母,但从理解到实践并不容易。
首先要有清醒认识,那个家庭不能永远提供补给,而且你迟早要为它贡献力量。其次遇到困难,努力形成自己--配偶--朋友这样的思考习惯。最后,如果父母坚持强势,一定要有不破不立的信念,促成新的更适宜的互动模式。
第二指的是小家庭。
成了家就应该全身心投入新家庭吗?不是。
保持适当的脱离,规律地拥有自己的时间空间,这才能保证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生命力充沛。往深里说,正是因为要在一个家庭中充当中坚力量,所以更需要有独处的时候,用来补充能量,再以高能量的表现回馈家庭,促成成员间的良好循环。
第三指的是对永恒安逸的幻想。
“家”在很多人心里是个概念:永远安全,要啥有啥。这真的是幻想!
无论父母如何,配偶怎样,承认并接受生命本身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人之为人只在于对此的觉察,顺应和修正,没有永远且随时的安全堡。这样放下幻想和纠结,自然因为真实而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