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爷说啤酒(一)

2016-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刘爽Terry
爽爷说啤酒(一)

诸位看官有礼,我是爽爷,作为一个没事喜欢小酌两口的酒鬼,09年开始已经陆陆续续尝过了26个国家的过百种啤酒,从颜色上包括了白啤、淡色、黄啤、棕/红啤、黑啤,从浓度上包括了果啤、原浆、大小麦浑浊、淡色艾尔、烈性啤酒......(至于工艺上的生啤、熟啤、艾尔、拉格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啤酒”,了解下整个啤酒酿造过程、原料辅料、制作工艺、品牌故事等信息,我就不多作赘述了。)前几天跟朋友小聚,朋友无意间的一句褒奖,让我发现自己内心传承的愿望,于是就有了这系列的文字。

每个生命从诞生开始,就在奔向消逝。虽然结局是注定的,每个生命消逝的过程却是异彩纷呈。如同品味不同的啤酒,当她们经过舌尖、味蕾、咽喉、鼻腔、肠胃...,留下了不一样的口感,都值得慢慢回味。当这回味触动了你的神经,哪怕只是一瞬间,也就如同留下了一颗种子在你心间。下一次当你再想起似曾相识的味道,就是这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她的价值就得到了传承,她的生命就得以延续......

这也正是我为什么要写下这些文的原委:希望在读者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希望能有那么一两颗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蒂落、再播种......希望每一个生命都能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延续下去,血脉传承、生生不息。

作为开篇,啰嗦的话略有点多,但是却省不得。凡事都有背后存在的原因,不说清楚原因,这个存在也就没啥意义,那诸位看客还不如早早散去吧。说明来意,下面该入正题了:

爽爷说啤酒,说的是爽爷对啤酒的认知,一切都是根据我的品味和经验,结合了自己的价值观,来说一说啤酒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我是怎么选的啤酒、喝过哪些啤酒、评价是什么样......希望给各位看官做个参考(切记,只是参考,因为每个人的品味、需要、价值观不同,哪怕是对同一款酒,喝完之后的感觉都可能不同,不必觉得是谁对谁错,因为感觉这玩意儿,本就是你自己的,谁也不能强加于你)

今儿先说我为什么会喝酒。有人喝酒是为了助兴、有人喝酒是为了浇愁,而我喝酒可能是为了寄托对亲人的哀思,也是对逝者的继承吧。而啤酒,尤其是冰啤酒,是我在天热时的必选。每顿正餐少不了来一罐(355ml或500ml、东欧的一般是一品脱一罐的),无论天有多热、心有多燥、脑有多钝,一口清凉的啤酒如同你心爱菇凉的热吻,一吻过后,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

但是逛超市时,面对啤酒如山的货架,到底该买哪一种啤酒呢?选啤酒应该从什么开始呢?答案就是:配!料!表!(爽爷的干货从这里开始了)

啤酒的配料原本很简单:水、麦芽、酒花,但是你可以在货架的啤酒罐上看到,大部分的啤酒,配料比这都复杂。比如大麦、小麦(没有写“麦芽”)、大米、玉米、酒花浸膏(不是啤酒花)、白砂糖/葡萄糖浆(一般烈性啤酒会有)、芫芜(其实就是香菜,比利时的一些啤酒偶尔会放),以及精酿啤酒会加更多奇怪的配料(不然哪来那么多的味道)......

水质决定了啤酒入口的基本口感(比如号称用泉水酿造的三得利、韩国的hite,入口就会觉得比较甘甜,这个甜就是来自于水质),大麦、小麦和麦芽的比例决定了啤酒的苦度(舌头和鼻腔里感知的麦芽味道)和后味(比如打嗝出来的味道),很多加入大米和玉米的啤酒就会偏甜(因为糖分多)。啤酒花则决定了啤酒的醇厚度和调味。(比如最近在喝的一款瑞典用摩西酒花的骷髅头黄啤就有明显的酒花香味)

除了配料,还有两个数字会出现在所有的酒罐上:酒精度、原麦汁浓度;加上配料表,基本就可以推测出这款酒的口感了。(冥冥之中貌似可以总结出一套算法,也许写完这系列文章,我就可以考虑去做个新的产品了,算是付出之后对我的回报吧)

举个例子

这是一款来自爱尔兰的黑啤(跟健力士有一拼的口感),中文标签都看得懂,就不多啰嗦了。注意看的就是配料表(水、麦芽和烤麦、啤酒花)、原麦汁浓度(9.4度)、酒精度(4度)。如何解读呢?

我从配料表入手,推测工艺:原料中用了麦芽和烤麦,而不是黑啤一般用的纯烤麦,属于混合发酵,所以原麦汁浓度大大降低(一般纯一点的黄啤都不会低于10度),就可以得知口感是比较清淡,而不会过于苦涩。酒精度相应的也就接近一般黄啤的4~5,味蕾不会觉得刺激。于是我对这款酒的预期就是:一款清爽的黑啤。(结果她里面也有发泡剂,倒出时的泡沫就像宝汀顿和健力士一般,厚厚一层褐色的奶油,自饮时比健力士来的舒畅得多,给了我满满的惊喜)

所以,今天这篇之后,希望对于各位有“选择啤酒困难症”的患者有所帮助。如有建树,不胜荣幸。

今天说了太多,就到这儿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