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我为追求真理而活
爱因斯坦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他发明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我们小时候读书时墙上挂有许多他的励志语录。德国作家于尔根·奈佛的这本<爱因斯坦传>全面讲述了他传奇的一生。
爱因斯坦小时候很聪明,成绩优异,很喜欢看书,他坐下阅读思考时极其专注,如老僧入定般一动不动,与外界隔绝。他个性叛逆,反对权威,经常挑衅老师。爸爸和叔叔都是工程师,给他提供了良好的成长氛围,为他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在他17岁的时候通过努力考上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这是一所欧洲乃至世界著名的科学技术院校,享有“欧陆第一名校”的美誉。1990年,他从这所学校毕业,毕业后进入瑞士专利局工作。
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这一年他对伽利略的经典相对性原理提出质疑,因为相对性原理与光速恒定不变并不相容,他意识到需要用新的理论去解释这些问题。于是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引入四维时空(三维+时间)概念,指出在宇宙中唯一不变的是光线在真空中的速度,其他任何事物的速度、长度、质量都随观察者的参考系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个理论形成了著名的公式:E=mc²,也就是能量(E)等于质量(m)乘以光速(c)的平方。
狭义相对论的提出在物理学界引起轰动,声名鹊起的爱因斯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913年成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达到人生的高峰,但他并不就此满足。
随后他质疑牛顿引力定律,提出广义相对论(关于引力与时间、空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美国物理学家惠勒给广义相对论作了一个最经典且简单的概括:物质决定空间如何弯曲,空间决定物质如何运动。广义相对论解答了水星近日点的问题,还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爱因斯坦还提出了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提出过“波粒二象性”理论,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础。他后半生致力于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无疑是伟大的;但对于一个小家庭来说,他是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一直忙于他的物理学研究事业,忽视了家庭,致使两次婚姻失败,一个儿子还患上了精神病,不禁让人惋惜。
爱因斯坦身上勤奋、敢于质疑、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可能世界上没有天才,所有的出类拔萃都需要付出百分之百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