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获”学习法读书读书笔记

全国最会学习的人教你如何好好学习

2017-08-15  本文已影响656人  王书叔

前几天给领居家上初中的孩子补数学课,可那孩子连基本的公式都不记得,认真教他,也不好好学,总是找我打闹。我对他说:怎么就不会好好学习呢?他随即回我一句:只是教我怎么做题,又没有人教我怎么学习。

这句话让我不知道该如何接下去,它貌似触动了我心里一直以来的疑惑:从小老师父母们都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并学习这个,学习那个,但是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学习。

我们也只是凭借低水平的勤奋和重复,记住了这个,学会了那个,这些行为都是无意识和机械的劳动。至于我们到底该如何学习,用什么方法学习,却一概不知。

尤其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知识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知道了很多知识和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这些知识没有用,还是我们没有真正学好这些知识?

回去后我在知乎上输入“如何学习”,出来很多点赞过千的答案。有的回答了如何提高学习能力,有的回答了如何高效学习,有的回答了如何学习某个专项能力,这些回答大多是基于心理、生理、社会等角度,来阐述我们到底该如何学习。

......

看完这些回答,我收获以下两点:

1、“学习”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门独立的学问, 需要我们花时间来单独学习;

2、想要学会“学习”,就必须要学习“学习”的学问。学会了“学习”,才具有效获取其他知识的实用工具。

然而这些知乎上的回答,过于分散,又各有侧重。“学习”这门学问,又很难窥一斑而见全豹。不过好在看到了今天要说的这本书——《好好学习》。这本书让我真正开始了解“学习”究竟是什么,如何学习才是有效的。

先来说书这本书的作者:成甲。

成甲

成甲原是做景区设计咨询的,2009年联合创办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并担任常务副院长。

业余时间,潜心研究认知思维,并多次受邀在清华MBA,中国惠普,中国人寿等集团机构做关于个人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方面的分享。

并与罗辑思维“得到”APP合作,主持《成甲说书》这一音频节目,好评如潮。2016年“得到”年终盘点全年销量TOP10 的节目中,《成甲说书》占了三成。也被罗辑思维评为“全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一个学习景观设计的人跨界能够如此成功呢?《好好学习》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背后的方法。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全国最会学习的人”是如何学习的。

《好好学习》思维导图

在讲如何学习知识之前,者先向我们阐述了利用知识并产生优势的三个不同的阶段:

1、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左右,也是市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程。这一阶段,知识在商业竞争中的重要性开始突显,典型的例子:大学生人才非常吃香,各种资讯企业、广告企业等知识密集型行业蓬勃发展。

2、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从2000年持续到现在,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传统知识传播的边界,我们从外部获取知识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快捷。谁越快获取知识,谁就拥有优势。

这一时期我国很多互联网企业,例如微博、QQ、美团等等都是通过模仿和学习国外产品的方式,获取优势的。因此在这个时代,快者为王。

3、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现在正在到来的知识时代。互联网知识的快速蔓延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数量和时间不再是问题。

相反更多的知识、产品以及创意越来越同质化,对热点、风口的追逐也越来越密集。因此是否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取得胜利,就要取决于知识的深度了。

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但是现如今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这一维度,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深度。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我们的认知深度呢?


1   学习临界知识

想必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班上总是有这么两种人,一种人平时认真努力学习,可一到考试却怎么也拿不了高分;另外一种人,平时学习并不如第一种人用功,但是考试的分数却比他们要高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指出那些努力学习却收获甚少的人,很显然是陷入例如“低水平勤奋陷阱”当中去了,他们将时间平均花在各种知识上。而另一种人却将80%的时间,花在20%的知识上。

低水平勤奋陷阱

而类似于二八法则,这20%的关键知识要比那80%的知识更有用。而这些更有用的知识被作者成为: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所谓临界知识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知道意义的规律或者定律。掌握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学习“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的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那么如何学习临界知识呢?


2   如何学习临界知识

所谓意识形态决定方法论。学习临界知识也一样,需要具备以下

两个底层心态

1、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我们在接触新观点和新知识时,往往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便很容易激起自我防卫,总是认为自己脑海里的认知是对的,难以接受新观点和知识。要想改变这一点,就需要培养我们的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

2、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快是结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快,不是说学习过程就要很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越需要你下慢功夫。

比如拿读书这件事来说,有的人读书只图快,一天读一本,然而书的精华内容根本都来不及消化,反而浪费了时间。

相反,带着真正的问题,将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仔细搞清楚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这样的读书虽然慢点,但是却能帮助你解决实际的问题,反而更省时间。

说完掌握临界只是需要的心态以后,我们就具体看看学习临界知识的的三个底层方法。

1、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往往只知道拼命学习,却不知道反思。而反思并不是总结,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换一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我们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我们一次一次地做出假设,又一次一次产生结果。正确的假设产生好的结果,错误的假设产生不好的结果,而一次一次的反思训练能够使我们的假设质量得到提升,做事的准确性就会跟着大大提高。

2、以教为学

掌握知识最牢靠的方式就是以教为学。学习是输入的过程,而教学则是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需要你本身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其次反复的教学,也会加深你对所授知识的理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并且在教授之后,在回答别人提出的疑问、质疑和新想法时,又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比如我在和读者分享这本书的内容时,在通读完一遍的基础上,再将原书内容重新温故一遍,并以最浅显易懂的文字和清晰的框架构思,呈献给读者。

于我来说,就相当于第二次看这本书,相比较之前一次,这一次我对于作者的观点有了新的认识,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其他一些知识。等到读者在文末留言和我交流时,我对这本书有新的想法。这就是以教为学的魅力所在。

3、刻意练习

以前我们常常听到“1万小时”理论,但是这几年好像不怎么再提了,因为它本身所适用的范围就有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这个理论只是一味强调数量,而非质量。何为质量,质量就是效果,没有效果的1万小时,练了也是白练,最后还是会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当中。

之后出现的“刻意练习”理论,便很好地揭示了真正掌握一门学问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我们思考的过程是这样的:看到问题——大脑直接调用直觉、过去的经验、情绪反应——决定采取的行动。

而刻意练习就是用来改变这种过程的:看到问题——思考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解决这类问题可能用到的规律是什么——采取行动。

我们在掌握和了解了临界知识的理念和方法之后,再回到最核心的问题:如何才能找到临界知识?如何将临界知识运用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3   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

不说废话直接上干货: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这个很好理解,一个人只有真正喜欢,真正感兴趣,才会有认真学习下去的决心。有一部分人天资聪慧,但是做的事情却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此便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天赋。

也许有的人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但其实生活中你喜欢的事情有很多,只是没有发现而已。

举个例子,很多人喜欢看TDE演讲,而有人就专门研究和总结了为什么TDE演讲吸引人的规律,写出了《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这样的畅销书。这种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一直研究的,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道原理的原始出处能够让我们理解知识产生的原始背景,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判断,该理论该运用在何处,而不是不加考究随意使用。

例如之前我们提到的“1万小时”理论,大多数人学习这个方法,就是记住这个结论,并依据这样的理论,坚信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够努力,就一定能有回报。

然而当你仔细一找它的出处,就会发现结论来自心理学家对小提琴手的研究结果,有其特定的范围。而当你知道了这个理论的出处,便够对这个结论的适用范围和可能的结局有更清晰的认识。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这一步骤其实就是寻找问题的第一性原理。何为第一性?第一性指决定事物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第一性原理往往能够直达问题的本质,排除其他表象的干扰,使你能够接触到事物的关键核心。

以我自己的理解经验为例,前段时间,各地出台的最低工资标准,表面上看是保障了一些人群的基本权益。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个角度试想一下,由于工人最低工资标准的增加,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在成本增加,劳动资本固定的情况下,企业只会招更少的人。

因此就会导致很多工人找不到工作。这可能才是这种政策最大的影响。而这个结论则是用最基本的“供求影响价格”这个第一性原理推理而来。

在市场环境中工人的工资是由市场供求来调配的。工人多,企业招的人少,供大于求,工资下降;反之,工人少,企业招的人多,供不应求,工资上升。因此当下市场的最低工资往往是供求关系平衡的产物。

供求影响价格示意图

如果政府通过干预强行抬高工人最低工资,务必会打破这种平衡。企业不得不减少需求来保持新的平衡。

政府干预形成的新的价格-数量均衡

看到这里,你自然就会想到在市场经济中,真正能够保障工人利益的不是去干预最低工资标准,而是通过其他方式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例如政府补贴个人或者为企业减税等等。

一个问题当你用第一性原理来看待时,往往能够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并且还能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同样最近关于各地方出台租赁同权的政策,褒贬不一。而这个问题“供求影响价格”这个第一性原理也可以迅速帮你看清问题的本质。具体分析就留给读者们作为测试了。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或许有时候,我们并不能找到更底层的解释,那么我们可以试着自己做出假设,如果这个假设被验证为真时,那么你就会发现新的规律。

这一点在现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很常用。学者一般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通过假设,建立二者之间的模型,并通过相应的统计分析,验证原假设是否成立,并最终得出结论。


4   案例:几个核心临界知识及应用

由于专业不同,研究领域不同,每个人的临界知识都不相同,但是却有一些临界知识是通用的。

1、复利:世界第八大奇迹

复利公式:

其中F代表终值,P代表现值,i代表利率,n代表计息期数。简单解释这个公司就是利滚利。比如今年存1万,每年收益10%,前几年可能看不出增长多少,但是利滚利存20年,结果相当庞大。

而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例如网站的访问量越多,在搜索引擎的排名就越靠前,那么网站的访问量就越多。

“穷者愈穷,福者愈福”的现象就是这个道理。生活中我们想要提高F,需要做到:首先要发现“A导致B, B加强A”的事情;其次我们要尽可能提高这件事的利率i;最后,我们需要加强这件事情的重复发生的可能性n。

当你突破了一定的临界值后,便会看到飞速的变化,从量变转到了质变。

2、二八法则

据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一个人赚的钱的12.5%是来自知识,而87.5%是来自关系。从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推进剂。

二八法则看似熟悉又简单,但是却很少有人会运用。比如从人脉的角度来说,20%的人脉可以给你带来80%的价值,这里的20%的人,往往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调查研究显示,自己周围80%的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与自己类似,所以并不能提供环境以外的有效信息。相反是那些20%关系较远的人,由于从事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行业,且周围环境与自己也不同,往往能够为你提供有效的信息。因此你可以用“二八法则”来管理你的人脉,为你带来最大效益。


除此之外,还有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安全空间等常用的临界知识,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讲解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后台回复“14”,免费获取电子版《好好学习》。

写在最后的话

今天看书,见到这样一句话:中国人和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两个人种。要说犹太人是,那谁也不会反对。但是中国人是否能够得此荣誉,却另当别论。

很多中国人往往以为自己很聪明,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最好的,没有问题的,只要一直努力勤奋下去,就肯定能够有效果。但殊不知,这样的低水平勤奋,除了证明我们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以外,并不能说明其他什么。

一个聪明的人其实是一个会学习的人,他的学习的效果往往“四两拨千斤”。

做一个爱学习的人,更要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共勉。

以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