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有座芙蓉楼,怀化有座芙蓉亭!
芙 蓉 楼 送 辛 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镇江市,古称京口,已有3000年的历史,是洪江木材、桐油运往上海的必经之地。芙蓉楼,又名千秋楼,始建于东晋,距今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旧址在镇江青云门鼓楼岗一带,后毁于战乱。芙蓉楼于1992年9月重建,镇江“芙蓉楼”牌匾,由原党中央、国家主要领导人:江泽民同志镌写。与镇江的的“江天禅寺”乾隆皇帝撰写牌匾,具有同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稍感遗憾的是乾隆皇帝,撰写的牌匾落了款,江泽民没有落款。王昌龄的一首《芙蓉楼送辛渐》而使江苏镇江芙蓉楼天下闻名,芙蓉楼因此而成为名胜古迹。
综上,"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出处,已经昭然天下!胡绳同志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时作诗:
镇江芙蓉楼
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日
高树平湖画里游,登临遥对塔山幽。
诗情已入冰壶咏,千载芙蓉又有楼。
注:唐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之作,题目为《芙蓉楼送辛渐》。楼原在镇江,近已重建。
镇江绅士杨积庆作记:
《重建芙蓉楼记》
杨积庆
京口江山佳丽,代有名楼遽嬗。自唐昌龄芙蓉楼诗出,玉壶冰心,古今竞赏;寒雨连江,天下绝唱。宋贤曾旼云:芙蓉名楼,甘露表寺。幽赏丽观,不出城市。
然谷变陵迁,斯楼几经兴废,终毁与道、咸兵焚,而楼址堙没。邑人清瑞叹谓:几度欲将遗址觅,不知何处采芙蓉。
新中国成立后,海内外人士,屡有问讯。一九九一年秋,镇江市人民政府鉴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提议,乃于天下第一泉西侧,辟地鸠工,重建芙蓉楼,期年竣事。 楼凡两层、高五丈七尺余,临湖而立,仿旧貌而不泥古,存古意而有创新。规模闳肆,座落显敞。登斯楼也。郭墓中泠,近呈几席;幽篁碧树,映带左右。凭栏眺望,北固焦岩鼎峙,云台磨筓葱笼;临轩品泉,湖光塔影掩映,钟韵荷风交融。总揽城市山林之美,尽得江左风流之概。盛矣哉,斯楼也!是为记。
公元一九九二年九月
至于黔城芙蓉楼,我七十年代读中学的时候去过一次,他们当时还不敢那么大张旗鼓地宣传王昌龄在黔城修建之类,只是说纪念王昌龄而修建。从黔阳人清朝将临江阁改名为芙蓉阁,继而在1978年改名为芙蓉楼重建后谎报省级历史文化建筑,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1978年异地建成的湖南洪江市(黔阳)黔城芙蓉楼竟然以清代文物景点的名义入选。可见清代黔阳是中国历史学术造假的祖师爷了。祈福洪江网友自费去镇江考察,勇敢发帖,图文并茂,以正视听,传为佳话!
《芙 蓉 楼 送 辛 渐》这首诗引起了黔城芙蓉楼与镇江芙蓉楼的争议,现在这两座芙蓉楼都是清朝以后建立的,解放后重建。我一直认为镇江芙蓉楼是真的,因为有江泽民题词。最近,在学习五溪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唐宋年间很多著名诗人来过五溪,并且留下了几百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除了王昌龄以外,在五溪写下很多诗篇的宋代诗人陶弼也提到了五溪地区的芙蓉亭,苏东坡甚至提到了芙蓉城。
年代:宋 作者: 陶弼
《芙蓉亭》
边柝无声狱讼疏,芙蓉池上避金鸟。
民收果实充田赋,匠写空形入画图。
白鸟知机远冠盖,紫鳞贪饵落盘盂。
主人非为清香护,爱此烟波似五湖。
这首诗的大意是边疆安宁,打官司的人少,游人在芙蓉池上躲避空中飞来飞去的很多乌鸦。
乡村百姓将收获的果实作为田赋税收上缴,城里的工匠雕刻石板木料成为各种图画艺术品。
空中飞来飞去的蚊蚋知道机关离冠盖远远的,水里游来游去的鲤鱼因为贪吃而成为盘中餐。
主人并不是为了爱护这里的花草香艳,而是因为这里的山山水水烟波浩渺像五湖四海一样。
白鸟即蚊虫,《大戴礼记·夏小正》:「白鸟也者,谓蚊蚋也。」
值得注意:宋朝五溪既有芙蓉亭的新证据,那么,我们可能要采取否定之否定的态度,值得探讨研究五溪人民为了纪念王昌龄,在五溪洪江修建了芙蓉亭呢?
这里描述的山水人文景色,与沅水中上游洪江一带一模一样,洪江因为山势地形气候原因,老鸦坡一带的乌鸦非常非常多,历史有名。当地农民因为地少山多,主要是种植果树,将水果作为田赋上缴官衙,最出名的水果就是橘子和柚子了。唐宋元明历代,洪江小河一带蚊蚋很多,特别是牛忙,叮水牛,甚至叮熟睡的人。当时洪江一带盛产皮厚肉粗的犀牛,犀牛角是为贡品。
这首诗不可能写于镇江,姑且不论龙标县治在洪江,这首诗证明远在宋代时,洪江仍有一座芙蓉亭。
陶弼(1015—1078)宋代诗人。字商翁,永州(今湖南省祁阳县)人。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丰元年。,年六十四岁。倜傥知兵,能为诗,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庆历中(1045年左右)杨畋讨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朔阳主簿,调朔阳令。两知邕州,绥辑惠养,善政甚多。进西上阁门使,留知顺州。交人袭取桄榔,弼获间谍,谕以逆顺,纵之去,终弼任不敢犯。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改东上阁门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事迹见《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
陶弼现存的诗里最长的一首“兵器”批评当时将领的昏庸,跟异族打了败仗,就怨武器不行:“朝廷急郡县,郡县急官吏;官吏无他术,下责蚩蚩辈。耕牛拔筋角,飞鸟秃翎翅;簳截会稽空,铁烹堇山碎。供亿稍后期,鞭朴异他罪。……是知用兵术,在人不在器,愿求谋略长,勿倚干戈锐。”这首诗颇为宋代所重视,可以表现他的思想,我们知道,北宋军队占领南江,司令部就设在洪江。从其它的诗以及宋人笔记、诗话里引的断句看来,他擅长写悲壮的情绪,阔大的景象。
大文豪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初贬永州,组诗《巽公院五咏》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写的是龙兴寺里有关事物和景色。下面这首《芙蓉亭》是组诗的第四首:
芙蓉亭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译文】
新亭俯倚红色的栏杆,
四周开满了美丽的芙蓉。
晨风把清香吹送远处,
湿润的彩花沾满露珠。
鲜花潇洒地开在人世,
高低俯仰有无数的姿容。
我曾听过色、空的比喻,
造物界到底是谁在巧夺天工?
留连这深秋的月光,
断断续续传来山寺的晚钟。
五代人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的诗句。芙蓉,一指荷花,二指木芙蓉。湖南多水乡,处处有莲荷。木芙蓉比一般花卉高大,枝叶繁茂就像小树,庭院,路旁均可栽种。故湖南有芙蓉国美称,骚客文人在芙蓉国里建立芙蓉亭,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而把湖南各地常见的芙蓉亭与唐代的王昌龄牵强附会,只有黔城!
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他创作的《芙蓉亭》是写崔伯英和 韩采云的爱情故事。今存〔仙吕·点绛唇〕套曲,当为 全剧的第1折。描写韩采云私自到书房与崔伯英相会,以 心理描写细腻委婉见长,语言风格秀美,与《西厢记》 相类似。
洪江古商城至今遗留下来的地名莲花地,古代就是遍种莲荷芙蓉的地方,原芙蓉池在今天的洪江地区人民医院这个地方,有山泉流经此地,不知何年何月在芙蓉池边古人建有芙蓉亭,在莲花地芙蓉池旁边的小土山上,面积不到四平方米的六角小亭,四面有木质坐栏,没有美人靠,可同时坐十人。该亭建造在由石块砌起的不平坦的礅基上,所以亭内地面高低不平,砌石明显,与黔城清代建立的芙蓉亭结构明显不同。民国时期因修建医院建筑而拆毁。在拆毁前,修建西式医院的德国传教士曾经在亭前留影。
根据百度词条记载,王昌龄 (约690— 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六载被贬,“孤舟二千里”,七载春后抵龙标。殷(王加番)说他“晚年不矜细行,”以至“谤议沸腾。”其实不过小过,便遭严谴。“以相如题柱之才,抱贾傅长沙之痛。”其遭遇不仅“使知音者叹息”,也为后世感慨。其中“孤舟二千里”,形容王昌龄乘舟从镇江到达洪江的距离。
当年,龙标素以“橙黄桔绿,一年多好景之时;芷白兰香,三楚本骚人之地。”著称于世。诗人王昌龄常“以琴书自随,赋诗自娱。”其中固多思归之情,如《西江寄越弟》:诗所云:“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说得是在溆浦南边的龙标遇到朋友从岭南回来的情况,大家都归心似箭,想念故乡;
王昌龄在龙标时有《送魏二》一诗:
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潇潇风雨中,秋寒袭人,诗人在“江楼”与友人钱别,其景与送辛渐颇似,这里的“江楼”指洪江流传至今的江边吊脚楼,它是不是芙蓉亭呢?而黔城江边因为地势低洼,每年涨水被淹,是不能修建吊脚楼的,至今黔城江边无一座木楼,而洪江沿江都是吊脚楼!
然而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豪迈的本性,在龙标也不时体现,如《龙标野宴》一首所云:“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名家清辞,为江城洪江生色;先贤遗泽,令后人我等追思。
楚地之所谓“艳分屈宋,挥毫而珠玉随风;秀挹沅湘,落纸而云山增色。”
诗人王昌龄在龙标“为政以宽,政善民安。”深受爱戴。当地有许多有关王昌龄的传说,如“苗女听歌”、“遮道乞诗”、“佳句退兵”、“昌龄补靴”等,清人有诗云:“十年宦情清如许,一片冰心一叶舟。”“名同楚泽三闾重,花比河阳一县妍。”,其中典故“苗女听歌”,说明龙标县治在苗疆,洪江当年就是苗疆,而会同西部、黔城、芷江属于南獠界,唐代称“巫州獠”。
关于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存在一定争议。清朝以后的黔阳人认为在今湖南省黔阳县黔城。另有贵州省黎平县、贵州省锦屏县隆里所、湖南省靖州县、湖南省芷江县、贵州省天柱县等多种说法,而且都写进了县志。本人通过反复学习研究认为在洪江。我使用周秦汉尺计算正史记载的唐代龙标县治的“四至八到”位置情况如下:
唐代李德裕《元和郡县图志·黔州》四库本记载:“秦置黔中郡,汉为武陵郡无阳县之地。隋初于此置辰州。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天授二年改曰沅州。开元十三年,以‘沅’、‘原’声相近,复为巫州。天宝元年改为潭阳郡。大历五年,以境接叙浦,改为叙州。”
建置、沿革、改名缘由交待清楚,但“八到”只见“六到”:
“东北至东都(洛阳)二千七百八十八里(1159.25公里)。
北至上都(西安)三千四十八里(1267.358公里)。
西溯流至奖州(待考)八百里(332.64公里)。
北沿流至辰州五百三十八里(223.7公里)。
南逾岭至融州水陆共一千五百里(623.7公里)。
东南逾岭至吉水水陆共二千一百里(873.18公里)。”
我使用唐代普遍使用的周秦汉尺计算潭阳郡至辰州的古代水路里程与洪江古商城至沅陵镇的水路里程古今对比误差只有1.6公里至1.9公里,由于河道在古今没有改道,是最准确的证明,证明唐代龙标县治既潭阳郡治在洪江古商城;
潭阳郡至邵州的古代水陆里程与洪江古商城至邵阳县的里程古今对比误差只有15.774公里。由于现在去邵阳的公路与古道比较在雪峰山开通了隧道、已经改道,降低了坡度弯度,节省约15公里距离,(洪江古商城至邵阳走公路现在是邵怀高速公路,雪峰山隧道节约的路程恐怕还不止5到10公里!)即使不计算坡度弯度的距离节约,仍在洪江区境内,完全不会去到黔城,证明唐代龙标县治既潭阳郡治在洪江古商城。
《武经总要》载:"叙州,秦为黔中,汉武阳地,在武水之阳。唐贞观中,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东至邵州五百三十里(220.374公里),南至融州一千五百里(623.7公里),西至古州二千一百里(873.18公里),北至辰州五百里(207.9公里)。"。北至辰州(沅陵)五百里(207.9公里),洪江古商城至沅陵镇公路全程约209.5公里。洪江至沅陵公路与古道里程差距1.6公里,误差率0.76%。
话说当年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王昌龄卒于公元756年,陶弼于1045年左右从政,前后时间相差不到300年,为了纪念王昌龄建立于洪江的芙蓉亭,在北宋1074年收复叙州地区时应该还在,公元1103年撤离五溪时可能烧毁。舒亶在崇宁元年正月起知南康军,占领洪江后,“亶复计议筑屯沅之洪江,分兵江之南,建若水、丰山、贯堡三寨。”【 出续通鉴旧志自熙河分画蕃汉疆界还授太子中允御史裏行与续通鉴不合】舒亶在洪江驻军十余年,病死于军帐。他在洪江也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几首也提到了芙蓉花:
舒亶疑似在洪江作的几首诗词欣赏:
菩萨蛮(次张秉道韵)
真珠酒滴琵琶送。行云旧识巫山梦。空得醉中归。老来心事非。
江梅含日暖。照水花枝短。密叶似商量。向人春意长。
菩萨蛮(次莹中元归韵)
白苹洲渚垂杨岸。藕花未放青蒲短。斜日画船归。背人双鹭飞。
醉眠金马客。不道风尘隔。红影上窗纱。小庭空落花。
龙标修建芙蓉楼经历了五次,其中唐宋一次在洪江古商城,清代民国四次在黔城:
第一次是据传,唐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即今洪江古商城)尉后,曾仿照镇江芙蓉楼而在洪江莲花地芙蓉池畔建芙蓉亭,为饮酒赋诗、宴宾送客之地。因年久失修,旧址荒芜。这个可以依据宋代诗人陶弼在五溪洪江写下的《芙蓉亭》,证明五溪龙标在宋代以前既有芙蓉亭;
第二次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黔阳县令叶梦麟,於黔城东城外旧临江楼遗址建芙蓉亭以纪念王昌龄。
第三次是清嘉庆二十年(1815),时任黔阳县令的曾钰在《重修芙蓉楼碑记》中写道:“今黔阳县治……有楼曰芙蓉,相传少伯(王昌龄字少伯)送辛渐赋诗其中,文采风流,照耀今古……而少伯独以龙标名,当地为纪念这位著名诗人,在黔城城西香炉岩辟地作园,旧址重修芙蓉楼。现建筑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
第四次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黔阳县令龙光甸重修之。
第五次是1978年由黔阳文史工作者夏先生主持黔城异地重建。
镇江方面拿出来的证据是下面这一首诗:
【芙蓉楼送辛渐】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丹阳”是击败芙蓉楼在龙标的有力地名!
丹阳建置始于战国时期,初为云阳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改云阳邑置云阳县。不久又更名为曲阿县。新莽始建国元年改曲阿县为凤美县。东汉初复名曲阿县。吴嘉禾三年(234)改曲阿县为云阳县。晋太康二年(281)复名曲阿县。唐天宝元年(742)改润州为丹阳郡,曲阿县为丹阳县,丹阳县属丹阳郡。乾元元年(758)改丹阳郡为润州,丹阳县属润州。后经历朝,丹阳均属镇江。
本人在茫茫史海中找到一首唐诗,更是直接点名了镇江(润州)芙蓉楼,证明唐代镇江确实有芙蓉楼:
登润州芙蓉楼
朝代:唐代
作者:崔峒
原文:
上古人何在,东流水不归。往来潮有信,朝暮事成非。
烟树临沙静,云帆入海稀。郡楼多逸兴,良牧谢玄晖。
润州是镇江的古代地名。据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润州》:“晋(东晋)王恭为刺史,改创(润州)西南楼为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1992年将这座历史名楼移址重建。总体建筑由芙蓉楼、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组成,它们之间曲廓相连,二楼中央的“芙蓉楼”3字由江泽民题写。在芙蓉楼后门入口处,有原镇江师范专科学校杨积庆教授撰写的《重建芙蓉楼记》。
镇江文史学者戴老认为:王昌龄诗中的“寒雨连江”之“江”不是唐朝龙标的沅水,而是当时润州北面的长江;“吴”指镇江,春秋战国及三国时,镇江是吴地,而洪江地方只可称“楚”,焉能称“吴”?更诧异者,洪江方面指“夜入吴”的“入”字的“主人翁”是“寒雨”,非指王昌龄,似乎不可。第二句中的“楚山”,指唐代润州的月华山(战国时,润州归楚),王昌龄送走辛渐于江边后,自己犹如月华山那样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不胜感慨系之。
黔阳县文史工作者为此专程到镇江讨论研究芙蓉楼一事,双方各执己见,没有谈拢来。
由于宋代的陶弼亦文亦官,诗作不甚出名,所以没有引起当时争辩双方的文史工作者的注意;或者当时的文史工作者接触的史料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学习条件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好,所以没有收集到这一首未收录于《唐诗宋词》的宋代七律诗,这首诗是龙标(洪江古商城)在宋代也修建有芙蓉亭非常重要的依据。
陶弼因为做西上阁门使一职,经常在辖区五溪地区走来走去,写下了很多关于五溪地区山水人物的诗篇,对了解1074年前后北宋章恂收复南江地区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人认为,王昌龄书写【芙蓉楼送辛渐】的地点应该是镇江芙蓉楼,而宋代诗人陶弼在洪江写下的《芙蓉亭》,应该是当地人民为了纪念王昌龄而修建的,而且“亭”的建筑规模肯定比不上“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