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日记》No.122:从清明祭扫看家族传承
【事件】
清明节前回了一趟重庆,去给父亲和两位长辈扫墓。没有带娃,一是因为她要上学,二是觉得这种场合还是不适合带小孩子。
其实我自己也有很久没有扫过墓了。念小学的时候,每年的11月27日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歌乐山下的烈士陵园扫墓(纪念重庆“11.27”大屠杀)。我们列队站好,听老师发表讲话,目睹代表们给墓碑献上花圈,然后大家绕墓一圈,仪式也就结束了。给自家亲人扫墓的记忆还停留在十多二十年前,跟随父母去给葬在山里的爷爷奶奶上坟。印象里大人们会清理下坟墓四周,然后安排孩子些行礼,最后用放鞭炮结束。这次是我第一次在清明时节去陵园扫墓,因为不懂扫墓的规矩,也担心找不到位置(两位长辈的墓地我还没有去过),于是由母亲陪同。
我们一早出发去陵园,在园外买了香烛纸钱和菊花。我发现店铺里还挂着一种像拉花一样的白色和彩色的幡,好奇地询问了一下,才知道这个东西叫做“清”。店主介绍说,给自己的父辈扫墓,要用彩清;给其他的长辈,要用白清。至于为什么要在扫墓时“插清”,店主的说法是,接下来天气就要热了,这是给先人们“打伞”。
我们拎着香烛纸钱,拿着菊花和“清”,找到了祭扫的位置。先把菊花放在墓碑前,然后把“清”插在旁边,再点上烛和香,朝着墓碑拜三拜,口里念叨着:“XX,我来看你了”。接下来,在墓前的空地放上一小叠纸钱,烧净之后,再到一侧的大香炉里,把剩下的纸钱悉数烧掉。临走前,我们折回墓碑前,把菊花的花瓣全部捋下来,洒在墓前。
清明节前是扫墓的高峰,我们在一排排墓碑和三五人群间穿行。白色和彩色的幡被轻风拂动,空气中飘散着纸钱燃烧的烟雾和余烬。有人肃立、有人轻语、有人在磕头,也有人做着法事……长眠于地下的人们,不管平时是否被一直惦记着,在这时候都得到了关注和慰藉。
【总结】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既是重要的节气,又是已延续2000多年的传统节日,其重要仪式就是祭扫,以体现“慎思追远、敦亲睦族”。我到这个年纪,才真正体验了一次传统意义上的扫墓。我打算等孩子再大一些,就带着她一同来祭扫。
一方面,我希望孩子了解,清明不仅仅是有庆典,可以放风筝、做游戏、踏青赏花(春游的确是清明节的另一个重要民俗活动);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借助祭扫的过程,让孩子对“家族”的传承有一个具象的概念——这里葬着外公,那里葬着外婆的爸爸……他们虽然都不在了,但是他们的血脉借由妈妈传递到她的身上,并且通过她将继续延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