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2】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样有趣!

2016-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CobaltXiao
喏,就是这根线!

今天继续第2篇。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首次提出。他在《地理学报》第二期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写到:

“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之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部计四万万四千万,约占总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全国总人口之百分之四。”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爱辉(1983年改称黑河市,今黑河市爱辉区)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

首先,它是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爱辉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界,约有9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36%的东南部地区,约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64%的西北部地区。

其次,它是一条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它基本上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两边地理、气候迥异,所以它不仅是我国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自然地理分界线。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

再次,它是历史地理分界线。从历史上看,这条线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还是中国历史地理分界线。从这条线的周边,可以清晰寻找中国的疆域、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如何从中原地带,一点点拓展到西部与北部的踪迹。

这两年,在西藏青海待了不少时间,当然,在来回的火车上折腾的时间也不少。途中给我最强的一个感受就是自然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人口生活密度的变化。

“胡焕庸线”东南边,我说他是绿色的;西北边,我说他是黄色的。

从重庆出发,一路向北,苍松绿树、山地平原,渐渐变成荆棘草甸、黄沙戈壁。当然,高楼大厦变为土坯平房,直至荒芜人烟。

人类这种群居性动物,趋利避害是演变的特性。老祖宗在发展的时候就知道了要往自然环境好的地方迁移。所以,成了现在的这种格局。

发点自己照的图片说说吧。

四川成都,3月份的绿树新芽。 甘肃平凉附近,已见黄色。 甘肃宁夏交界处,绿色已不多,黄色占据了多数。 青海的草甸和成片的油菜花。 大美青海湖。 苍茫的戈壁滩。绿色无几。 好吧,进入沙漠了。 有沙漠,就有沙尘暴。 树叶黄了。 巍巍昆仑。 莽莽雪原。 高山草甸。 高原湖泊。 牦牛。 拉萨。布达拉宫。

走在路上,你能真切感受到这种强烈对比带来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理论和实际的吻合,就是这样神奇、有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