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陶行知教育名篇》132--182
感悟1.读书和用书。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陶行知先生的观点则认为,中国吃书的人多,用书的人少,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死学或者说书呆子。现在书呆子不多了,早在上中学时,听到过很多家长和老师说到过“书呆子”这个词,主要是说有些孩子一门心思已经钻到书里去了,只知道读书,任何其他活动也不参加。现在这样的孩子少多了,因为孩子们都学会了劳逸结合,并且读死书的人少了,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方面是现在的老师已经教给学生学以致用了,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学会运用知识和生活紧密相连了。例如,现在的教学硬件远比以前好多了,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高科技辅助教学。再比如,我们在学习圆锥的体积一课,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在大学,听专业课老师讲过这样一个笑话,物理学院有个老师,家里的电棒坏了,不会更换。这就更加说明了,我们要学会用书,书本身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
包括我们教师读书也一样,要以用书为目的。以前听一位老师说过,虽然他读书少,但是他实践多,我想他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他在用书。
感悟2.重视小先生。在陶行知先生那个年代就已经重视小先生了,通过学生去普及大众教育,民众教育。现在想来,让学生去教学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一方面这样让已经学会的的学生再去传授一遍知识,学的知识会更加的牢固,第二,本身是讲解出来的,说明学生已经深入理解了,最重要的是学生会带着一种使命感去听课。陶行知先生让小先生去普及大众教育,我们不妨就让小先生惠及我们班的所有学生吧。
感悟3.处处都可以是学习的场所。在《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工厂、农村、店铺、家庭、戏台、茶馆、军营、学校、庙宇、监牢都成了大众大学的数不清的分校。我想说不仅处处都是学习的场所,处处留心也皆学问。就像华应龙老师,不管身在何处都在思考某些现象是否可以成为上课的素材,在观看阅兵时,通过自己的思考,所以有了《阅兵中的数学》一课。华老师也经常从农活中,打篮球中悟出教学的真谛。
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