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的曝光效应
前段时间,树洞精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有趣的说法。大约有30%的人,都曾喜欢过自己的同桌,并且不分性别。
虽然这种说法不一定靠谱,但如果用心理学的曝光效应来解读,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曝光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指的是当某一刺激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增加时,人们往往更容易对该刺激产生正向情绪体验。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那些经常见面的熟人以及经常见到或者使用的物品,更容易产生感情。
国外心理学家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们找了若干名女孩,让她们按照不同的频率,出现在同一所学校中。出现时,不得与任何人进行交流。一段时间后,在做调研时发现,这所学校真正的学生,对于这几名女孩的好感度,随着出现的频率从低到高,依次递增。
类似的实验,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过多次,但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并且发现,曝光效应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其他如符号、图形等也一样适用。
对于曝光效应而言,有研究认为10至20次重复,大约是曝光效应正向发展的最佳频率。在任何人际关系中,如果我们想要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对我们产生好感,利用好曝光效应,或许可以让事情事半功倍。
就比如我们喜欢一个人,就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对方面前出现的频率。过低,没有存在感。过高,可能引起对方的厌烦。这其中的度,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把控调整。
曝光效应在广告营销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力。就像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都会出现一个或一批特别火爆的梗或视频。这背后往往就有曝光效应的运营作用。
在销售行业,也可以利用曝光效应。带图片、文字、话术,营销等各方面,控制好产品在顾客意识中出现的频率,进而刺激购买的欲望。
可以说,曝光效应的原理看似简单,并不起眼。但如果能够熟练应用,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都将大有裨益。
不过,曝光效应也存在以下例外情况。
1)由于首因效应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在最开始时,对某人或某物有负面观感,随着接触频率增高。不仅不会产生好感,还会越加厌恶。
2)如果两人三观不合,或有隐性冲突。刚开始见面时,彼此没那么了解,或许并没有什么厌恶情绪。但随着接触的日渐频繁,可能就会变成相看两相厌。
3)从道家哲学观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讲究过犹不及。曝光效应也是如此。如果某一刺激源,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得太过频繁。人们也有可能,对其产生习以为常的麻木感或者是厌恶感。
在这里拓展一下知识点,在教育领域中,也认为适当的鞭策,有利于人们的学习进步。但如果太过频繁,则会导致学习热情,呈断崖式下跌。
在这里,树洞精跟大家分享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关于曝光效应的错误使用方法。
曾经树洞精和几个朋友帮一个团体,写招募文案。文案刚发布的那段时间,加入这个团队的人员,明显增加。但随着文案每天重复发布,几个月后,不仅加入的人变少,还收到了许多人对该文案的负面评价。这显然就是过犹不及的表现。
后续的处理方法就是,我们分别又写了不同的文案,轮换发布。不让同一个文案,长期出现在大家视野之中。
其实,曝光效应也属于心理暗示的一种。树洞精觉得真正深入人心的东西,一定是潜移默化,不着痕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