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并发症(自序)
“浮躁的年代”是那时所读书籍的序言里,出现频次最多的短语。一旦有类似的字、词或句出现在眼前,我都会不假思索地将序言迅速跳过,即便此时就快要读完。久而久之,养出了那段时期傲慢无礼的“阅读习惯”,每逢读书我就会跳过序言,是不看一眼就直接进行正文阅读的那种。现在想来,对于一个普通学生来说,这可真是极富个性的错误。
回忆往昔,一本好书、一种思想、一段描写甚至是一句话,都曾带给我牙关紧咬却又茅塞顿开的舒畅感觉。这种感觉有些像如厕,却又不同于它。一个仅因排浊而舒爽,而另一个则多了一份纳新的欢畅。在我所阅读的书籍之中,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或多或少给予过我这般感受。
可即便如此,我也不想看到每一本书,都千篇一律地在序言中将自己标榜成“污泥里的白藕”,或是“戈壁中的绿洲”。因为这样一来,“白藕”与“绿洲”便会变得廉价,进而成为普罗大众不再爱惜的玩物。而我也会怀疑,书,写与不写,看或不看又有何区别?
无法绽出莲花的白藕和污泥没有区别,不能送出清流的绿洲还不如无边戈壁。如今的我暂且算是有了自己的答案。
自2017年的仲夏,《并发症》第一章在某APP发布开始,直到2020年的深秋,最后一章(第十二章)发布结束,历经了三年多的时间。本以为自己写出了什么像样的长篇巨制,可当排版的时候才猛地发现,加上标题拢共才区区四万五千余字,只刚好触到短篇小说字数的下限。得知这一事实,我不禁数度唏嘘起文字编辑软件冷酷无情的功能与自己匮乏不济的才华。
此外,小说的全部十二章,在APP上的阅读量加起来,可能也才过1000人次,其中的绝大多数还仰仗了亲朋好友以及同事们不吝花费他们本就不多的闲暇时间。不过我相信,这些时间并没有被浪费。
“最满意的永远都是下一部作品”,我一直认为这只是一句故弄玄虚的话。因为生命终会在未来的某一刻突然消逝,所以当下就必须竭尽所能地将手头的事做到极致。我会因为推敲一个反映人物性格的词而惶惶终日;也会因为构思富有张力的起承转结而彻夜难眠;更会因为渐入佳境却又戛然而止的故事而扼腕叹息。正是由于这样的全情投入,瑕疵才可能被弥补,遗憾才不会留给未来。
就在写作《并发症》的整个过程当中,我曾经数度与我的两位死党交流沟通。其中的一位,不管我是处于巅峰还是低谷,都始终给予我正面的支持和鼓励,对此我深表感激。而另一位,同时也可能就是小说封面背景画的作者,却是随着小说写作的推进,逐渐由起初的消极戏谑,慢慢变得积极认可,这同样令我感到欣慰。
然而,我却使用了“也可能”这样的状语来描述这位封面背景画作者。因为作序是在画作完成之前,并且得到的是“旅游回来再弄”这样的答复。也罢,对于一个人来说,除非样样事情都能够自力更生,否则但凡向他人伸手,必定会处处受制于他人,无论其与自己是何种关系。有时,学会一件事真的远比做成一件事来得更为重要。所以,读完或是写出一本书那根本就算不得什么,一根筋地莽过去也就是了。
啊,我只是借机讲个道理,顺便说明一下我已放平的心态,丝毫没有非难这位死党的意思。但愿他最后就是封面背景画的作者吧!
类似封面背景画这种需要沟通协调的事,在小说完成后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冒出来许多。这使得我非但没能因为小说的完成换来片刻的喘息,反倒迎来接踵而至的一道又一道坎。在咨询了数家出版机构却都将我扫出高墙之后,我转而将目光投向自费出版,但高昂的费用和诸如“职称评定捷径”、“加印可得版税”、“不卖怎么出名”等等赤裸裸的宣传用语却又令我一时间无法做出将倾力之作拱手托付的决定。最终,我选择将小说由出版改为单纯的印刷成书。
人生就此一世,无数的人来了又去,耳聪目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可我不甘心。然而,不是所有的鸿鹄之志都能够飞越高山和大海,更多的人就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被佚名传颂。名留青史的作家能有几个?即便是拥有那般气运的人,都还有蛰居市井,默默无闻的阶段。所以,我的第一部作品,我自然做好了“石沉大海”的准备。所以,知名也好,无名也罢,我仍会踏上前人走过的苦旅,将争名逐利抛诸脑后,只一心留下点滴努力的痕迹。
然而,再次面对一直被自己所忽视的序言,却又使我犯了难。是否要替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说添加序言呢?
首先,名家大腕的鼎力协助只存在于白日梦里;其次,正规渠道的推荐宣传也不太可能;再者,没有序言的书真的不常见,也会给人一种盛大筵席少了组织者的感觉。所以,思前想后,还是说服自己再慢也要挤点东西出来。
我再次被卷入了序言的漩涡,一晃又过去了几周。人果然就是一种最没有效率的生物呢。与人相较,单细胞的微生物只要条件适宜,就会一刻不停地进行分裂繁殖。而与此同时,人却在做着诸如邂逅、告白、相恋、婚配等等复杂繁琐的事情,并艰难地从中寻求繁衍的机会,饱尝其中的悲欢离合。但最终,看似舍易求难的选择却让人站在了生物链的顶端。或许,越是充满苦难,就越有可能是正确的道路吧。
在此,提前感谢所有即将“花费”宝贵时间阅读《并发症》的人们。虽不敢说它究竟能有多超值,但至少值得你在这“浮躁的年代”里所花去的一瞬光阴。
拜君垂阅,得幸几多。
— 刘钰淋